6月30日,国内媒体首先曝出欧洲最大的汽配服务商司库伯(STAHLGRUBER GmbH)已经撤资退出中国市场的猛料,随即引起圈内的一片哗然。7月2日,华尔街日报网在“市场观察”板块也转载了该条消息。此后,司库伯在华全资子公司——司库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司库伯上海公司)总经理庆岩对媒体这一报道进行了正面回应称,司库伯上海公司的股东方确实已发生了变更。
继国际汽配服务商蓝霸、花旗“优配”在华业务纷纷受阻之后,来自德国的汽配商司库伯也遭遇了中国市场的“冷遇”。在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司库伯们”为何不但没有实现入华之初的设想,反而“败走麦城”?
悄无声息的转股举动
据国内媒体报道,司库伯退出中国市场一事,最早的证据显示就是工商资料上企业类型的变更。司库伯上海公司的股东方由司库伯亚洲售后服务控股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翎途贸易有限公司,企业类型由外国法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自然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但是法人代表还是公司总经理庆岩。
早在今年2月份,司库伯公司就已经悄然开始了这一退出计划。据悉,庆岩以个人名义在上海自贸区注册了上海翎途贸易有限公司。这一事实也得到了庆岩本人的证实。他在给媒体的通告中表示,今年2月份,司库伯上海公司的原股东司库伯亚洲售后服务控股有限公司进行了100%的股权转让。不过,根据他的声明,由于双方签订了品牌授权协议,转股后的司库伯上海公司还将继续使用“STAHLGRUBER”品牌,双方也将相互支持配件采购和供应商开发工作。
司库伯作为一家来自德国的专业汽车配件分销和服务商,最早成立于1923年,目前在欧洲拥有88家门店,在德国拥有一个20万平方米仓储面积的物流中心,经营产品丰富,对外供应超过30万种汽车零配件,成为欧洲最大的汽配服务商。据悉,司库伯每天向欧洲各国的汽车维修店和批发商进行汽车零部件的配送,最多时发货线路达到1300条,避过了中间的层层批发商。
在2008年,司库伯德国总部就开始筹划业务扩展至中国市场,并于2011年1月正式成立了司库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试图建立起集采购,市场销售,仓储,配送和客户服务一体的运营体系,但这一“德国模式”的移植计划最终并未如愿。
无奈舍弃的症结何在?
对于熟悉“司库伯模式”的圈内人而言,多数国际汽配服务商所建立的一整条品牌化运营体系在中国市场多多少少都经历了“水土不服”的症状。
上汽集团好途邦管理中心网管部总监宋海波告诉记者,司库伯之所以选择退出中国市场,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汽配市场的复杂性和规范体制的匮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汽配服务模式面临较大阻力。
“司库伯业务的关键就是与各家供应商合作,满足不同客户对多种车型配件的需求。不过,需要承认,中国市场的车型种类较欧洲市场来说更为复杂,由一家公司承担所有资源库存业务的难度较大。”该负责人表示。
在供应配件种类上,中国与德国市场也有较大区别。据了解,司库伯在德国本土所供应的配件能够覆盖乘用车维修的80%以上的需求,但是中国跨车型横向件分销商通常只包含易损件,可供品种大大减少,经营规模也随之减少。
庆岩自己也承认,司库伯的业务模式是扁平化营销,即建立自身平台对供应商和汽修厂进行资源整合,要想在中国市场把这种模式做活,需要在产品品种、地区范围、维修终端客户数量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但是在当前尚未成熟、无序竞争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这一目标会非常困难。显然,“司库伯模式”不适应现阶段的中国汽车维修市场。
司库伯事件引起的反思
无论是司库伯,还是之前的蓝霸和优配,虽因种种原因放弃了原有业务模式的移植,但还是给中国汽配业同行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运营经验。
事实上,司库伯所追求的客户对内核服务的粘度,强化与客户关系的做法,已经得到了国内汽配行业的认可。不仅单纯提供汽车配件,更强调对客户的服务方案支持,包括好途邦在内的多家汽配企业目前都在推行这种以消费者为主的服务方案。
除了在华的国际汽配厂商,其他国内汽配商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和同样的市场环境。对于国内车型种类庞杂这一行情,宋海波认为,可以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自立联盟加强合作,在运作上可以尝试多家厂商共同承担不同车型配件库存资源储备的任务。
与此同时,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的混乱局势也让不少正规汽配厂商“挠头”。如何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管理,在业内呼声不断。近年来,政府、行业协会、汽配商等多方都在积极探求建立有序化、规范化市场的途径和方法。在今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起成立了中国汽车后市场委员会,将在汽车后市场领域就配合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制修订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称,就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行情来看,强有力的发展需求将促使更多汽配连锁企业参与进来。多方努力也将促使国内汽配市场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但仍需时间和耐心冲破种种难关。 (杜萍萍)
上一篇:世界杯在即,车载影音改装升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