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路的东风风行展厅开始整栋招租;江铃陆风展厅摆的不再是汽车,而是装修师傅的单车……这一切如果是出现在去年这个时候,绝对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在今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场面并不是结束。
2007年的这个时候,正是车商大展拳脚,积极争取销售份额极力向外扩张的时候,在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东莞车市今年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没有权利说这两家车行是“价格战”的牺牲品,但是至少他们不是抢滩登陆的胜利者。
市场呼吁品牌经营
“品牌立市”不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在我们大声疾呼的同时,我们并没有考虑究竟要如何品牌立市。当汽车大专卖已经变成昨日黄花的时候,过去大型卖场的风光我们依然记得。2001年东莞最早的汽车城是厚街东莞汽车博览中心正式营业;2003年和黄国际汽车城、南方汽车博览中心和寮步国际汽车城相继开业,四大汽车城的落成和投入运营,完全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但是现在呢?盛极一时的其他三大汽车卖场如今或易为他用,或经营举步维艰,逐渐成为过去式,只剩下寮步汽车城还在正常运作,这是巧合吗?看来不是。南方汽车博览中心也已被休闲场所取而代之,汽车销售场地荡然无存。和黄汽车城仍旧沿袭汽车大卖场形式,虽然目前仍在运营,但随着专业化4S店的增多,这种大卖场的经营方式,我们尚未找到突破的出口。
其实在销售过热时代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抢占和集中,我们还需要知道哪种才是适合我们自己的经营模式。诚然,集约经营的模式在国美、苏宁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完美,但是具体到东莞汽车市场上面来说,我们现在需要更大的品牌认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是当务之急。
“战争”性质的改变
把市场营销比喻成一场战争,在东莞这样一个强劲的二线销售城市是非常贴切的。我们的市场主题似乎一直就没有离开过价格战,难道这是这场战争的唯一内涵吗?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是为了土地、海湾战争是为了能源,我们的战争呢?为的仅仅是销售而已,但是这个理由已经足够令我们焦头烂额。
兴隆车行市场总监王虎告诉记者,东风风行在四环路的经销店是在2001年建立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曾经成为过他们销售的最有力补充,现在丢掉这个包袱主要还是因为人气少,本来销售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但是现在销售和售后的巨大落差已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支出,放弃很难,但是目前来说必须放弃。
我们都希望能够不抛弃,不放弃,但是真正做到的有几人?至少许三多的战友成才没有做到,在这个适者生存的年代,我们有时候必须放下一些东西,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在全国车市都是降声一片的影响下,记者曾经听到过“一台车只要利润有50元,我们就成交。”的无奈声音,这是消费者的福气吗?市场死了,还能消费什么?这样的营销方式虽然是一种方式,但是一旦蔚然成风,势必导致市场的没落。王虎对记者说,价格战的最后结果就和七伤拳一样,两败俱伤,只有从服务下手,猛练内功,才是在这个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生存下去的办法。
人才是致胜关键
在东莞找一个懂汽车的人不难,找一个懂营销的人也不难,但是找一个既懂汽车又懂营销的人确实难上加难。聚成车行的程碧波认为,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能力:业务处置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和汽车保险、保养及信贷方面的知识。其实这也和东莞汽车市场几年来过热发展,人才储备不足有很大关系,到了真正短兵相接的时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为时晚矣。
目前的汽车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往往最看重的是服务。客户不一定看了车当下就决定购买,可能是看了几次之后再决定购买,东莞汽车市场的营销方式很多都是依靠价格战、车型战以及广告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依靠的除了自己就是客户,没有了信赖和硬件支持的生意注定不会长久。
江铃陆风负责人赵鑫说,如果销售人员没有经验,一旦冷场,就会造成客户流失。而开发一个新客户,则也意味着这一客户会带来新的客户,这也是商家注重口碑的所在,这口碑的打造,就是品牌的打造。只有在人才和服务都达到一个级别的时候,我们的销售才能够和售后达到完美的统一,那时候的市场才能够算得上是正常运行的,价格战的最后结果只能是市场的死亡。
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和刻意地去模仿国美和苏宁所走的路,毕竟隔行如隔山,东部丰田总经理龚小东就说过,企业就需要打服务促销牌,让服务带动市场,从单一的产品推广逐步向全方位、多层次包括服务在内的整合营销过渡。
随着强势板块的不断崛起,在东莞汽车版图中消失的板块还会继续增加,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里,淘汰并不意味着失败,也不意味着是弱者,只能说明前进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其他对手,收拾心情,仔细咀嚼一下失败的味道,对于这部分经销商来说并不是坏事。
卖车毕竟不是卖菜
盛极一时的莞龙路风光不再,现在轮到了四环路。
东莞汽车市场板块的雏形,就是现在的莞樟路和莞龙路,并且逐步向各个镇区扩散,最开始大规模积聚的地方就是南城和东城,然后开始向周边的寮步、厚街、虎门扩展。自从2000年莞龙路点亮“星星之火”,这把车市的销售之光开始照耀东城的四环路、南城的莞太路等,消费者购车也开始不再局限于莞龙路,开始向莞太、四环、万江发散,这股集约发展之势,完成了车市板块的移动,开始定型走向强大。
2005年底,厚街道窖路口两家车行倒闭,业主出售房产转行其他,一直到今年兴隆、陆风退出四环路,可以说我们从峰顶掉下来的加速度很大,我们摔得很惨。当年汽车大鳄挤进市场疯狂叫嚣“卖车如卖菜”时,可能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样。
可怜 昔日的一枝独秀
永佳丰田的李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区车市随着现在镇区经济的崛起而崛起,在某些方面镇区的消费能力是远远高于城区的,而且当消费能力相当的时候,部分经销商将车行和网点向镇区转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路段一枝独秀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开店成本、客户的维修保养等原因,总部的概念依然存在,只是没有曾经那么明显了。
四环路是去往深圳的必经之路,车流量非常之大,可是大家也许在行车中不曾注意过这个不显眼的路段,它曾经也是东莞车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实力车行开始选择进驻流量很大的四环路,这其中就有郑州日产、东风风行、江铃陆风和长安铃木等,现在随着东风风行和江铃陆风的退出,剩下的车行也是在苦苦支撑。昔日的一枝独秀局面一时间难以再续。
可叹 四环板块的缺失
虽然四环路上还有一些经销商,但是前景堪忧。“除了人流,我们拿什么来支撑?”一位曾经在四环路建店的经销商这样告诉记者。就在莞太和寮步两翼齐飞的时候,万江和四环路的半路夭折实在令人痛心。在销售地位一落千丈的时候,板块说法其实早就名存实亡。
说到板块我们不得不提南城和寮步,他们超前的定位意识是我们所一直提倡的东西。就在厂家疯狂扩张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一个城市对销售的饱和程度,进而也影响到车商销售品牌的运作,这种趋势正是两大板块走向成熟专业的有力象征。
而且,南城和寮步还有一批大型的二手卖场进行支撑,四环路没有;南城和寮步的发展还是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引导,四环路也没有。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集约化,板块的发展也是势在必行,现在已经不是卖车如卖菜的时代了,市场还是需要整体的规划和管理,才能稳步有序地发展和运作。但也有高档品牌从寮步迁往南城的例子,华熙车行于2006年从寮步横坑迁到南城。对此,华熙车行相关负责人认为,从寮步迁到南城是出于品牌宣传的考虑,南城有更加成熟的轿车,特别是高档轿车销售品牌,轿车品牌成行成市,销量势必也会跟随人流的增长而增长。现在华熙已经再次杀回汽车城,可见车商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店址的,所以想要在市场有所作为,人流还是必须考虑的东西。
可惜 汽修行业随之迁移
四环路上的汽车修理店本来就不多,以前也多是以车行的维修车间为主,现在4S店搬走以后,汽修车间也一起搬走,使得本来修车就不太方便的四环路都是雪上加霜,住在四环路楼盘的车主以后只能走很远的路去南城、寮步进行维修了,在东城东宝路,莞樟路沿岸,遍布各类汽车维修、美容店,它们发展早,并很早就与城区的汽车4S店相配合,具有一定规模,不少还开展了连锁经营模式。
在现在这样一个后汽车销售时代,汽车售后的服务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而且考虑到保养和美容是售后的必须项目,这部分的缺失,也将成为四环路失去的又一重心。说到底卖车不是卖菜,我们不买一种菜还可以选择买另一种,但是菜市场都搬走了,我们就必须买楼下的枯黄青菜,或者也可以选择去很远的地方买新鲜菜了。
防莞车市驶入“托普”门
飞龙、托普是品牌运作的前辈,但它们都倒在了市场的盲目扩张上,品牌如何立市才是真正的品牌运作,恰如其分,防止盲目市场扩张、防止资金链断裂才是关键。
垄断是件好事,市场经济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只有垄断才能累积最大限度的财富;垄断也不是件好事,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垄断就意味着有人失败,退出市场,东莞车市亦然。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确实沉重,但是话说回来,关门又怎么可能大吉呢?饭碗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来大吉,面对日趋垄断的市场,汽车会出现国美和苏宁吗?
在和经销商的聊天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品牌立市”这个词,大家都普遍认为只有做好品牌才会有市场,但是大家都没有说怎么才能做好品牌。依靠盲目的市场扩张当然不行,依靠建立大型汽车市场当然也不行,这在以前的发展历史上都已经被一一否定过,当经销商在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时独自思考的时候,会想到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品牌的树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是消费者对品牌逐渐认可和接纳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满目皆是的店面,还有贴心的服务和良好的产品形象。即使是一场极其现代化的战争,也会有拼到最后的时候,子弹、炸药甚至原子弹都用光的时候,还有人,说到底战争最后还是人和人的较量,车市同样如此,再夸张的优惠政策、再多的广告宣传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到了最后只剩下品牌。
不仅仅在东莞,在全球范围内宝马、奔驰都是很少做广告的,每个城市的店面也不会超过三家,但是连目不识丁的人都知道奔驰是好车,为什么?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一种已经不需要任何载体就可以呈现的价值。
(来源: 东莞时报 记者: 严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