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车牌 | 违章查询 | 年审代办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今天是:

四老总共解08年中国汽车产业四大迷思

来源:都市风新闻网 作者:都市风新闻网 日期:2008年04月06日 字体大小:【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杨文婷
 
  精彩导读:两会期间云集了众多汽车界的一线代表,他们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和前路给出了自己多样的读解,并对中国汽车业尚不明朗的未来表现出自己的忧思。

    2008年中国车业带着冲量千万的豪情而来,但国际局势、国内宏观经济却悄然而变。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无不看涨。

    跨国品牌不断压缩成本,价格下探。自主品牌遭遇品牌瓶颈。小排量车悲歌四起。新能源汽车如箭在弦。车业重组风起云涌。

    本次搜狐汽车共邀中国车业四位重量级人物直面这些2008年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第一幕:小排量销量下滑 是中国式宿命还是中国式怪圈

  尹家绪:印度的公务员就可以带头坐小型车,我们为什么不能坐

  “在小型车的发展这个问题上,我已经提出了很多次的建议。现在好像汽车行业,或者是汽车市场跟我们的国情有一点背道而驰。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生产商,新开发的车型还是在拼命的上大排量车,另一方面,我们的小型车市场在萎缩。”

  “我们应该坚持既走市场需要的车,也要坚持小型车。”

  “出现了小型车越鼓励越下降的趋势。这就存在一个我认为鼓励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使得我们节约型的社会越来越不节约。国家采取了非常多的政策,小型车每年还在下降。”

  “国家还是要有政策优惠,鼓励小型车的发展;作为汽车企业来说,我们认为自己要在小型车的发展,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在创新能力上下工夫,要改善、改变小型车是低档车、不安全车、不环保车的印象。”

  “一个是呼吁政府给予支持,第二个企业要在自主创新技术上下工夫。还有一个,人家印度的公务员就可以带头坐小型车,我们为什么不能坐?应该说,我们都是发展中大国,这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而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已经在发展中走在我们前面的,他们都这样倡导,所以根据我们在发展上、在使用汽车的政策实施上,他们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一种先进的汽车管理的办法,学习一种先进的理念,让我们更理性一些。”

  “小型车有困难,但是长远来说,它有机遇。这方面一定要坚持,做企业也好,包括有一些工作,企业的发展上,最重要有一个坚持,认准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

  李书福:提高技术,提高品质

  “(小型车怎么突破目前困难的局面)还是那句话,提高技术,提高品质。不要简单地价格便宜,但是要有价格优势。”

  左延安:不怀疑中国小排量汽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小排量目前的状况是阶段性的,虽然国家节能降耗减排政策力度越来越大,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我觉得小排量车会有一个长期的持续增长。”

  “日本小排量汽车可以停在人行道上,各种税费减半征收,有很多优惠条件。再加上燃油税,小排量省油,使得欧洲用户愿意使用小排量汽车。另外消费理念也会不断理性化,中国人要大、爱面子的想法今后还是要被整个经济发展大势所左右的。你只有这么大的消费能力,你想买大车,你又没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这个事情我们倒不怀疑中国小排量汽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关键是国家整个社会还有整个汽车制造厂几方共同努力。我们的车尽管是小排量,但是做得很精致,让你喜欢。”

  第二幕: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诸方成本上涨何去何从

  尹家绪:宏观调控对汽车市场还是利大于弊

  “对我们企业来说,又稳又紧的宏观政策下,我们有什么压力?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影响的方式是不同的。 总体来说,短期压力增加,长期宏观利好。”

  “产生的压力有三个:1、资金压力。 2、成本压力。 3、出口压力。”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宏观调控对汽车市场还是利大于弊的。

  这样还会加快我们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范,为企业发展和长期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促进优势企业进一步提升能力,淘汰技术落后的产品。使发展慢的、基础差的企业被淘汰,使得更集中。促进优势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认为宏观经济仍然会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还会不断的提高。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步伐不会停止,中国汽车稳步增长的步伐也不会停止。”

  “我们企业采取的措施,作为企业汽车,面对当前的又稳又紧的宏观政策,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怎么应对呢?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来了,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说是这么一句话,实际上是为我们迎接新的挑战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转向内涵式的发展。引导我们不得不去做。

  第二,加强企业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高端技术产品都被国外掌握控制了,加大技术创新和开发力度,才能成为中国抵御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外油价攀升的一道防火墙。应对这些可以采取三条路:1、削减成本。2、扩大规模,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3、终端价格上调。但是终端价格上调是消费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汽车生产企业很难选择调价。

  第三,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国家劳动法颁布以后,我们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汽车行业是低的。与美国的汽车平均劳动生产力相比。国内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厂,仅为他们的60%左右。国内十三家最大的轿车厂只有其平均水平的20%到30%。有的零部件、汽车厂情况更加不好,一年有十万的规模,有的才生产几千辆。

  这样一来,大力提高汽车管理水平,努力降低材料消耗,严格控制产品成本,优化工艺,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来削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第四,有计划的发行一点债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债款置换银行的贷款,减少投资成本。让已上市的公司增发,或者是发行债券,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改善融资结构。加大与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因为他们的利率相对较低。

  第五,调整出口的结转方式。汽车企业在出口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结汇率较高的外资银行,可以改变结算的币种。也可以用远期价格、期货贸易等多种方式来规避货币的风险。当然,人民币升值对我们在外面投资有利,可以有效的收购一些资产。”

    左延安:通过技术进步使得我们产品的附加价值不断提高

  “所有的汽车厂相信合资企业也有压力,我们当然不希望原材料价格这样涨下去,尤其是这样暴涨。上游涨价,决定一个行业和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会有阶段性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回避不了。实际上也是市场规律使然,供给不足的时候价格就上涨了,这个也符合市场规律。如果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下降,求大于供,价格就上涨。”

   “同时还有积极的一面,国家一再强调特别十七大强调要三个转变,其中第三个转变过去主要消耗资源粗放型的增长要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的增长。实际江淮也是早早提出来三个转变,其中有一个转变不但要赚制造利润,还要赚技术利润,还要赚品牌利润,逼着企业做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靠品质、靠技术、靠品牌增加你的价值。如果你这个产品材料消耗的成本是五万,你卖十万块钱,材料成本上涨10%、20%,对整个盈利敏感度不是太高。如果材料已经是八万块钱了,你卖十万块钱,这个时候涨10%、20%,问题就大了。要通过技术进步使得我们产品的附加价值不断提高,使我们的整个制造过程更精益,提高制造过程的效率,使得每台内部可控的成本能够有效降低,这样使得我们产品对原材料涨价的敏感性不怎么太大,能够有所下降。这是我们所要做的事情。”

  第三幕:自主品牌迷思: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尹家绪:第一种是有了产权没有知识,第二种是既有产权又有知识

  “中国的汽车行业,中国的汽车一定是要中国人生产的汽车,引进国外的技术,与国际上的合作。 这是必须的。但是中国人在做汽车,你不掌握中国的技术,你不在中国市场有自己汽车的话,是不行的。”

  “多少年前我一直在跟媒体的朋友和其他人讲。长安一定坚持两条腿,第一条腿,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合作,我们通过对外开放,最先引进了铃木的技术,后来合资进行生产。后来和福特、马自达合作。我们从不知道汽车到知道汽车,从不能制造汽车到制造汽车。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对外合作的结果。使长安能够涉足汽车行业。第二条腿,就是独立自主,自主发展。我曾经好多年前就说过,十年之后的长安仍然是长安。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时国际上的兼并风起云涌,大家都谈到合并,再加上国内竞争,好像长安都应该加入某个国际组织,我说长安这个企业本身是李鸿章先生1862年在上海建的。既然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我相信十年过后的长安还是要叫长安。”

  “所以,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所以我们就开始主动的走出去。走出去的方式,我们开发自主的产品。”

  “当时我们开发就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是我完全找一家汽车设计公司,我付钱你给我设计,这就是我的产权了。这是一种方式,这种要简单一些,时间快一些。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以我为主走出去,我能做哪一部分我来做,我不能做的我招聘人来做,全过程我参加。当时我把它比喻叫做方程式,第一种就是别人做了方程式全部提供给你,你有了方程,你有了产权。第二种方式是整个方程的过程你会掌握,但是结果可能会约等于,但是我觉得这个意义比第一种更大。因为第一种是有了产权没有知识,第二种是既有产权又有知识。

  当时长安发展自主品牌,别人说你的车型怎么推出那么慢,但是我们自己心里有数。我们在意大利,是中国的汽车企业第一个在国外成立法人开发中心的。聘用外面的雇员。在重庆成立了研发工程院,已投入了35个亿。今年北京车展推出CV8和101,非常漂亮的车。我们还有混合动力的车,混合动力在国家科技大会上获得特别奖,这一次科技部作为国家863计划的重大专项,提供20辆给奥运会。科技部说长安在轿车的混合动力上是实实在在的在做。

  我们第一个车下来以后,我们专门写了黑皮书,总结每一个过程的得和失。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教训总结。如果我委托别人开发的,我用不着总结。我跟你说一个体会。别人说一个车型上,这个车型和那个车型虽然底盘不一样。如果插头都是通用化的。你配套的厂家开发起来模具就减少了,成本就低了。他的成本低给你的成本就低。因为当时我们在埋头设计,就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我们后来写总结的时候,就说以后要最大限度的做到通用化。这个必须走下去才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一个企业要自主发展,自主品牌要走下去,你必须要用自主技术,要用创新能力。不管谁说自主品牌要走下去或者不走下去。不管你说得多好听,你自己的实力要知道。就跟马拉松赛跑一样,做汽车就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你说我非常能干,也许百米跑得非常快。但是马拉松不是那一百米,马拉松要你坚持到最后。你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哪里?就要培养自主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这一点,我认为自主品牌就能够做得下去。

  李建新:没有自己的研发绝对不行 核心技术买不来

  我始终反对一种观点把汽车看得太简单,汽车这么一个产品发展一百多年了,之所以还能够这样发展,它的产业确实采用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这方面说句实话,我们起步还是比较晚的,数据积累还是不够的,品牌必须有技术和质量做支撑,现在讲品牌,什么叫品牌,如果说这个品牌有一百年的历史,它还能生存,这就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品牌,但是靠什么?一定要有它专有的东西,它特有的东西,比如你讲同仁堂,它是老字号,它多少年,有自己的特点。汽车做成一个品牌,奔驰也好,通用的凯迪拉克也好,别克也好,福特的品牌多少年了。

  我不敢同意这种观点,就是我们自己现在都没有技术问题,就是品牌的问题,品牌肯定我们是弱势,但是你需要创造,创造靠什么?靠你的技术。比如说本田,本田的品牌应该是比较晚,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才有,本田现在做得这么好,技术创新在里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同样完全一样的车,同样的零部件在装配,达到的装配质量问题,工艺的问题不一样。还有一个你怎么样利用零部件的基础来开发一辆整车,这样的开发能力有没有,这样的集成能力有没有,很多人认为我能找一个底盘,自己做一个壳子扣上去,不那么简单。

  主持人:前两年所谓去国外设立一些点,去购买技术,这种模式,你购买的永远是落后的技术。

  李建新:你说的是买人家的技术一定是落后的技术。不是,你要买一个整车技术,可以讲你是买不到的,你只能买一些局部的,但是靠你集成能力怎么样,你像现在讲到汽车,讲到部件,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现在就没有,现在发改委在组织我们这些企业跟所有的企业组成合资公司,跟国外来合资。而且这个东西人家条件很苛刻,必须同意。

  主持人:研发公司吗?

  李建新:不是,就是自动变速器这样的总成,我们自主品牌车有几个有自动变速器的?这个竞争力就明显弱了,人家现在不给你,就一条,虽然国外很多自动变速器是独立的,但是大客户是这些大公司,不敢得罪他,现在到了什么程度,他连卖都不卖给你,卡你,你要知道这辆车老百姓如果都开着这辆车,应该是一个傻瓜车,就像我们使用傻瓜照相机一样,谁都会用,才能普及。

  关键技术,你是买,人家怎么会卖给你。我做小型柴油机的时候,就是清洁柴油机的时候,我跟国外一家公司开始合作,开始买他的技术,不卖,开了一个天价,我也说可以,因为这个技术就是他有,最后他提出我不卖,我跟你合资,我说行,最后连合资都不跟你干。那些核心关键技术,人家不会卖给你的。

  所以从这点上面讲,你要是讲我们的汽车产业讲民族汽车产业要发展,没有自己的研发是绝对不行的,买是买不来的,我不认为能买来,你买可以,人家能卖给你,是什么概念呢?比如讲清洁小型柴油机,高压供轨技术,可以,我卖给你,高压供轨系统跟你这台发动机的一大块是一样的价格,你有竞争力吗?

  主持人:技术卖吗?

  李建新:不卖,卖产品给你,卖产品成本高,过去搞装配,我们挣了点血汗钱,人家挣的是高端的钱。包括合资企业,你拿他的产品来生产,付给技术转让费,有用工费,有提成费的,提供费一般是销售收入的3%,你能挣什么钱。我就觉得这个产业确实发展很快,如果在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如果不加强,将来我们就变成这样。一般不在这个产业没有这个感觉,比如你到合资企业去。

   李书福:他们也有很多他们的问题,对我们来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这个车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特殊的行业,资金、人才、技术密集的行业,所以竞争对手都是块头比较大,历史也比较悠久,基础各方面比较扎实,我们作为新型的汽车公司,跟他们竞争在这些方面来讲,是一个弱项。但是事物都是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它坏的一面,他们有历史的包袱,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再者成本高,投入大,他们也有很多他们的问题,对我们来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虽然道路非常坎坷曲折,我们在困难中,在风雨中前进,我们依然充满信心,我们认为我们的明天非常美好,我们全体吉利人都在为这个美丽的追求在奋斗。”

  “眼前吉利在自主品牌在汽车行业里,我们走得是比较早的,所以吉利的经验也打下一些基础,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面,我们有一些是走在世界的前面,有一些是走在中国的前面。这个也是我们的优势。第三,我们的零部件系统,有我们的竞争力,我们的全员培训培养,这十几年来对员工的培训培养这也是一种财富。我觉得这些都是吉利的优势。”

  “研发的重点当然是安全、节能、环保,这是重点。你指得是哪一档次的产品,我为什么回答你是安全、节能环保呢?因为汽车的研发是一种平台的竞争,不是说你怎么研发这一个车多少排量的或者他是研发那个车多少排量的,这个排量和这个排量相互之间的技术是共享的。比如我们研究出来节能减排的,耗油少、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又安全,我把这个技术解决了以后,什么车都可以应用,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不是哪一块车,而是整个技术路线和一些重要的技术上的突破。比方说一种技术,什么车都可以装,不一定那个车装,另外一个车不能装。比如节能减排的,耗油少、重量轻,排放低的,这样技术解决以后,什么车都可以装。至于车要大一点,小一点,方一点,扁一点,高一点,矮一点,这个简单。”

  第四幕:天下大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热闹的车业兼并重组

  尹家绪:产业的资源向强势企业集中“吸附效应”会显现

  产业的资源有可能向强势企业集中,强势企业的“吸附效应”会显现出来。 原来大家都很好的时候,都是散的。当行业竞争压力变大的时候,这个“吸附效应”就会出来。

  吸附效应有几种,第一,会把资源往它那里走,比如说把现有的好的资源往好的企业走。第二个,包括配套体系、配套资源,它会追逐好的汽车生产厂商,我主动跟你配套,我保证质量、价格;你发展差的企业,要我跟你配套,可以,价格现款现货,条件就不一样。还有一个市场的资源,经销商愿意给你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你销售,扩大网络。这样以来,强者就逐步的强起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汽车生产厂商上千家,现在经过发展,只有几家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也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也是通过“吸附效应”发展起来的。

  左延安:主动整合可能今后是一个发展趋势

  兼并重组不是现在才发生的,从来都有,80年代中国汽车行业就有,那时候是政府推动的而已,政府主导型的重组。

  现在是政府推动+市场推动,双重动力所以会快一点,这个和整个汽车行业格局和市场竞争态势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国际化了,竞争也非常充分,这个时候不能够适应竞争形势和竞争环境的企业被并购也是必然的事。这是一种类型。

  另外主动的整合,主动的结合。我现在日子过得很好,还不错,但是我的优势是部分优势,局部的优势,你也有局部的优势、部分的优势,我们两家如果合起来的话就非常厉害了,就有整体的竞争能力,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有很强的合作愿望。这种主动整合可能今后是一个发展趋势。政府爱整合不整合,政府不管你,但是整不整合有内在的动力,这种情况今后还会发生。这种整合要把它视为一种常态,这个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现象。

  李建新:怎么重组怎么整合都要水到渠成

  前不久上南合作,国家发改委提出一个活动,把有关的企业都请来了,请来以后也是表明国家支持重组整合,但是这里有一个事情必须要看到,就是怎么重组,怎么整合,都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还有水到渠成,不见得是越大越好。我们在这方面也谈,汽车界的老总们经常在一起聊聊怎么怎么着,但是都没有达成一个一定要怎么做。

  我的观点是在上个世纪凡是大公司的总裁到中国来跟中国领导人谈的都是讲这个事情,就是到了21世纪全球就剩下两到三个汽车公司,你问他谁呢?他说除了我,还有谁,都这么说。现在21世纪来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分家了,这是最大的厂子。戴克原来控股三菱,也走了。这个整合应该是有它的一定的水到渠成的概念,不见得能捏到一起,现在很简单,比如像英国的陆虎,原来是宝马把它买回去,宝马又把它卖给福特,现在福特又要把它卖掉。沃尔沃原来也是福特把它买下来的,这算重组,现在福特也准备把它卖掉。

  上次我跟发改委的主任说,我说这个东西有个水到渠成,希望是怎么样,但是有时候这种合作不一定要资本上的合作,一种战略合作也是有可能的,比如现在像福田跟通用共同开发一个新的汽车平台,这也是一种合作。

 主持人后记:

    两会应该是汽车人的节日。 积聚了一年的话可以拿到今天来说,苦恼了一年的事也可以拿到今天来谈,更或者收获了一年的喜悦也可以拿到今天来分享。

    中国汽车产业这个概念真的是太大,太沉重。今天在这里的四位汽车人都是今日自主品牌的掌舵人,他们的经历也甘苦自知。

    面对中国汽车产业最忧思的问题,四位老总的回答无不透露出同一个信息:中国汽车业勃兴只能是依靠自己。只有耐得住寂寞,担的起风险,守得的住坚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是致胜之道。无论是尹家绪所言“做汽车就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亦或左延安力求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李建新对中国自主品牌技术缺失的担忧,再者李书福凭借自己独有技术的先天乐观无不出自于此。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我们无需赘述太多,道理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

车行推荐更多>>
东莞汽车网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 2001-2011 都市风汽车网版权所有 东莞汽车网-网络第一媒体门户网站,关注东莞汽车行业动态!
经销商QQ群:35797966 东莞汽车团购QQ群:35909801 常年法律顾问:王树江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粤ICP备09221017-1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莞太路石鼓路段盛嘉汽车城B10号  电话/传真:0769-23125310  E-mail:19917538#qq.com(把#替换为@)  合作QQ:①19917538  

东莞网络警察网上报警不良信息举报工信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