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种随处可见的农作物,由于人类口粮和汽车燃料的共同争夺,正在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管宏业
5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条颇耐人寻味的新闻:我国大米库存充裕,供应有保障。
实际上,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一次粮食危机。
索马里,粮价飞涨引发当地骚乱;海地,粮食危机已迫使总理下台;甚至连美国也未能幸免——部分超市对消费者购买大米数量加以限制——这在以“全球粮仓”自居的美国绝对罕见。
这有些不可思议,印象中,现代人类已经摆脱了饥饿的困扰,填饱肚子早已不是难题,但眼前的粮食危机却又如此真切。“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无声的海啸,把全球一亿多人置于忍饥挨饿的境地。”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日前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警告:“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
生物燃料 众矢之的
但当全球最大的汽车燃料消耗国美国开始大规模应用生物燃料,将玉米和谷类用于制造生物燃料,而不再被用于食物时,稳定的全球粮食供应秩序开始失去平衡。
当然,完全将粮食危机归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倡导使用生物燃料有失偏颇,全球粮食涨价是气候、市场供求、石油价格和市场投机等多种因素共同促就。但即使如此,大规模生物燃料对于全球粮食危机其责难逃。
人类汽车 争粮大战
当然,生产生物燃料所需的农作物用量是惊人的。据预测,2008年美国用于乙醇提炼所需的粮食将达1.14亿吨,占美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8%。仅此一项,就使国际粮食需求的增长幅度,由2005年的200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5000万吨。
表面看来,大量应用生物燃料能够减少非再生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但实际上的效果确实适得其反。反对者认为,生物燃料远非想像的那么“绿色”,相反,由于生物燃料利润诱人,它不仅将挤占本来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同时有可能促使农夫将原来的草原、沼泽和森林改变为农场,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并恶化环境。
饥荒中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原本属于他们的粮食,就这样被用去填补汽车油箱。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只能寄望于发达国家克制使用生物燃料,将农作物归还到它本来的用途。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预测,如果生物燃料的主要使用国今年停止生物燃料使用,那么2009年至2010年玉米价格将下降20%,小麦的价格将下降10%。
粮食原油 大国博弈
令人难以琢磨的是,就在国际上纷纷要求停止粮食转能源计划之际,美国却采取了相反的举措。去年年底美国出台新能源政策,计划未来10年内将石油消耗量减少 20%,并在2017年之前产出350亿加仑的可更新能源。
在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反对声中,美国生物燃料替代计划进入更大规模的普及阶段。
美国如此有恃无恐,与它全球最大粮食出口国的地位不无关系。
在全球粮食贸易体系中,美国处于和石油欧佩克组织相似的地位。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额还是美国没有放开粮食生产、长期采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下的份额,也就是说,美国有相当潜力生产更多的粮食作物。
如今,时机已经到来。当全球原油能源进入持续紧缺阶段,原油价格不断疯涨时,美国不顾打破平衡的国际粮食贸易体系,通过大量生产生物燃料的“粮变油”计划,逐步甩掉价格不断高企的原油的依赖。
这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一招狠招。一方面,借助粮食换能源工程,美国经济可以大幅减少由于原油价格高涨的负面影响,继续保持相对低能源价格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抽逃出口粮食,增加全球缺粮国家对美国的依赖;第三,全球粮食体系失衡,粮食价格高涨,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形成严酷考验。
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受到原油价格高涨、国际粮价高涨的双重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却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对能源的依存度远高于发达国家。2006年,仅油价上涨就使我国多支付了153亿美元。2007年,能源上涨加上粮价上涨,最终导致CPI居高不下。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油价高涨、粮价上涨、CPI攀高、人民币升值压力高涨、银行利率提高、通胀压力加强……毫不夸张地说,一圈类似于当年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泡沫正在我国聚集。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两会”期间直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上一篇:东风日产停产老天籁新天籁6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