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最长下沉隧道或明年底竣工
来源:东莞日报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6月28日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不少车主抱怨,从莞太路富盈酒店路段开始,驶向厚街、虎门,直到长安,一路都碰到修路,到底何时能修好?记者昨日采访发现,这段路是省道256、358大修项目,目前已通车25公里。而施工难点在于长安和厚街的两条隧道,其中长安的长安西大街~中南大道隧道长1650米,是东莞目前最大的下沉式隧道,预计明年底竣工。
工程已通车25公里
省道256、358大修项目,由省道256厚街至虎门段和省道358长安至虎门段两部分组成,线路总长33公里,市政府批准投资规模高达24.26亿元。
在大修之前,该线路只是双向四车道,大修后,定位为城市主干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80公里,为双向八车道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这也是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
市公路局表示,本次大修的主要任务包括:在原有公路基础上实施路面扩宽改造,增设立交(下穿隧道7座、跨线桥2座)、封闭部分路口并改造升级市政配套设施,加强与我市路网及站点的联络衔接,提高通行能力。
工程自2009年开工以来,有7个标段已于2011年底完工,累计有25公里路段实现通车,占全线总里程的80%。
“很多市民抱怨,为什么修了4年,还没有修完。其实,目前正在组织施工的路段,都是沿线镇后期提出的,增加并经市政府批准建设的5个标段。”市公路局相关负责人称,这5个在建标段,均为立交工程,包括下穿隧道和跨线桥,且多个施工点与轨道交通工程交叉重叠施工,进度受到制约。
据悉,省道256、358大修项目的市政配套工程由属地镇负责组织实施。目前,长安镇、厚街镇已完工路段的人行道、排水、绿化、照明、公交站亭及人行天桥等市政工程基本完成;虎门镇大修路段的市政工程尚未动工。
“最长下沉隧道”落户长安
在大修工程中,一段“东莞最长下沉隧道”让人注目,这条长安西大街~中南大道隧道位于省道358长安镇上沙至沙头路段,施工路段总长1900米,其中隧道长1650米,是东莞目前最大的下沉式隧道,合同造价高达4.4亿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下沉隧道已经完成开挖,为了防止地下水失衡和泥土倾斜,基础坑中间密密麻麻装满了支护桩。据施工方介绍,隧道中间钢筋混凝土数量为15.5万立方米,支护桩3110根。
“本来我们是打算修两个隧道的,但长安镇提出,这样行车就变成波浪线,有隐患,干脆就把隧道打通,成了东莞最长的下沉隧道。”市公路局总工程师何志导表示,工程最快于明年底可完工。
此外,大修的隧道还有一条厚街大道至东风路隧道,该隧道位于省道256厚街镇寮厦至河田路段,施工路段总长1600米,其中隧道长1155米,合同造价2.95亿元,支护桩与结构桩共2276根。
最复杂建设路段立交达上下四层
记者获悉,在本次大修工程中,虎门白沙路段的路况最为复杂,武广高铁、穗莞深城际轨道、省道256和东莞轻轨R2线都经过该路段,为此形成了上下四层的立体交通奇观。何志导告诉记者,最上层是武广高铁,下层是R2线,地面则是S256大修路段,地底下则是穗莞深城际轨道。
隧道施工遭遇四大技术难题
每日9万车次影响施工
由于大修所处路段均属主干道繁忙路段,不能全封闭施工,每日通行车次达9万多辆,必须边施工边通车,交通分流工作是难点之一。
市公路局表示,在施工两侧开设便道,如果有条件,则设置港湾式避让车道;严格做好施工现场围蔽工作,做好分流便道的维护修整工作。
深基坑开挖
稍有不慎即漏水
上述两个隧道所处地理位置均属冲积平原,沿线都是软土路基,下卧透水砂层,地下水位较高,容易发生流砂现象,如何在基坑大开挖后,避免地下水位失衡,造成周边结构物沉降和隧道结构防水成为了工程的技术难点。
市公路局表示,目前已经采用了内、外防水相结合的应对措施,在基坑开挖前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阻断地下水向基坑的流失通道,保证地区地下水位均衡。此外,隧道主体采用P8混凝土自防水结合防水卷材等措施,防止地下水位向隧道结构渗透流失。
隧道与轨道项目交叉施工
厚街大道立交下穿隧道与R2线隧道平面位置重合,R2线隧道位于厚街大道隧道下,构成公路、地铁双层隧道,如何保证在施工及运营期双方结构安全成为了工程的难点。
“我们经与市轨道公司共同研究后,决定设置板凳结构桩,该结构桩连接隧道底板,并有690根板凳桩,从地铁隧道侧底穿过岩层到达地铁隧道底,直接把公路隧道架起,使两层隧道完全隔离,形成独特的地下桥。”何志导说。
隔壁高楼
稍有倾斜可能塌陷
由于两条隧道均位于经济发达镇区,在施工红线边分布有多家五星级酒店及众多高层建筑,如何避免大开挖对周边结构物影响破坏是重点及难点,成为施工难题。
市公路局表示,在两条隧道均采用支护桩护壁及支撑梁支撑体系,其中厚街隧道支护桩有3110根共长36005米、长安隧道支护桩有1586根共长18250米,保证基坑两侧土体稳定。
[责任编辑:sasa]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
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