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下探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佚名 日期:2011年11月22日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长期以来,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都是泾渭分明,彼此市场界限分明。但是在合资品牌不断下行的情况下,这种界限被打破。
而以低端市场起步的自主品牌,长期以来的优势都在低端市场。但是,在合资企业加速下压,特别是合资自主品牌蔚然成风的市场现实下,自主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合资品牌的不断向下
在我国汽车行业内,多年以来,合资品牌一直主导着我国的车市,并且几乎独霸了东南沿海以及一线城市。而自主品牌基本“偏隅”于10万元以下的低排量车型,以及二三线城市,双方基本以10万元为界,并基本相安无事。
不过,这种和谐相处的状况,到了2009年之后开始改变。特别是去年,低价入市的新赛欧,其价格区间直接下探至6万元以下,竞争直指自主品牌的优势价格区间,与捷达、新奥拓等相继进入自主品牌的主力阵地。
而广汽本田合资自主品牌理念S1和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的上市,更是强化了这种下压的态势。理念S1的定价在7万~10万元之间,恰恰与奇瑞A3、帝豪EC7、比亚迪G3等自主品牌主力车型的价格相重合。而宝骏630的6.28万~7.38万元售价区间也是我国自主品牌主攻的市场。
除了广汽本田和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日产之外,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等也纷纷表示将推出自主品牌。
合资自主在具备自主品牌价格优势的同时,还具有了自主品牌没有的质量优势。由此可以预见,随着合资自主车型的兴起,凭借“合资品质、亲民价格”,这些车型将呈现异军突起之势。
这对于之前一直在低端市场具备绝对优势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威胁。
在“2011中国汽车消费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曾表示,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且预计该增长期将会持续15年左右的时间,年均增长在13%至15%;同时,二三线特别是三线城市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市场机遇。
预计到2020年,三线城市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将提升到55%,一线城市可能会下降到15%,二线城市也将有所下降。
自主品牌的困境
低端起步的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的不断下压之中,变得越来越艰难。
无论是合资品牌的中低端产品还是合资自主产品,在产品质量上都优于自主品牌。而合资自主将会和现有合资品牌存在较大差异,最终体现在市场层面上,“合资自主”将和现有的传统“自主品牌”短兵相接。而合资自主沿袭合资品牌的机制,在制造成本和营销体系上的优势将使得自主品牌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合资自主将会挤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此前一项网上调查显示,79.5%的网友认为,合资自主品牌较之国外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都是合资公司产品,合资自主价格相对便宜。而较之自主品牌,49.8%网友认为,合资自主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平台成熟,而背靠合资公司,品牌形象更高和产品质量有保证各占25.1%。
在今年车市刺激政策陆续退出之后,我国汽车产业经过了前两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深度的调整周期。自主品牌,成为了今年车市最大的“受伤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乘用车市场整体的产销同比增速分别为6.04%和3.62%;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售量同比下降0.08%,远低于行业增速,市场份额也低于前两年,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26%,较上年同期下降3.09个百分点。其中,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低至36.13%,创下历史新低。
虽然说自主品牌目前的状况与政策的退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自主品牌的这种市场的下滑,还是竞争力不强的表现。
而最近刚刚出炉的J.D.Power新车质量调研报告又对自主品牌敲响了警钟。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品牌每100辆车平均有232次故障,相比去年同期的224次有所上升。
目前自主品牌的困境,在上市车企中也得到了体现。江淮汽车(600418.SH)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仅为4545万元,同比降幅高达87.07%;同期,长安汽车(000625.SZ)亏损达1.42亿元。比亚迪(01211.HK)今年1~9月份净利润同比下滑85.5%。福田汽车(600166.SH)、海马汽车(000572.SZ)等第三季度净利润均同比下滑超过50%。
[责任编辑:sasa]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
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