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 杨柳
一台车的成本是多少,利润多少,这是谁都没法说清楚的事儿。厂家们至少从两年前就开始指天发誓叫嚷着车价已经“降得不能再降”了,利润已经“薄到似刀片”了。被“高价”和“跳水”交替打击了很多年的消费者们,也正走向一个偏执的极端:买一台车,不但比性能比价格,还要盯着看厂家和商家们在这台车到底是赚走了多少钱。
在这种消费心态的大背景之下,大大小小的汽车厂商们也变得拘谨恭谦起来,造车不赚钱、卖车亏钱几乎成为了全行业众口一词的声音,就算是那些市场上畅销的车型,车商们每每在公开场合提及它们时,不但没有一丝笑意,反而是大倒苦水:“这车是亏本在卖啊,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为了有证可查,汽车厂商还拿出了去年铁矿石涨价60%、橡胶价格大幅上涨的实例,来证明每台车仅钢板成本和橡胶成本就平均涨了千余元,再加上人工成本的上涨等一大堆数据佐证。使今年以来,不但广大群众和消费者,连一大堆自以为摸透了车市的专家、老记们也开始对车价将上涨的预言信以为真了。
然而,从今年2月份开始,随着普锐斯、F3等十余种车型过万元的降价信息出世后,车市竟突然又掀起降价声,而且此番降价还引起了一些热门车型的暗降现象,降幅之大胆,让众多自以为对车市了然于心的人也大跌眼镜。
中国人一直讲君子不言利,习惯把商家们提升到慈善家的精神层面来考核,对于较高的商业利润是难以容忍的,这使得国内所有汽车厂商一提到了成本和利润总免不了遮遮掩掩,喜欢以亏钱的面孔示人。虽然责任不能全怪厂家,不过毕竟是由此而陷入了买家和卖家们在车价上的诚信危机:任凭是厂家们如何痛心疾首喊着卖车亏本,买家们依然执著地等着再降价。而另一面,当消费者终于信了厂家的话,掏钱买车,可差没几天价格又跳水,几万元血汗钱打了水漂,更恨得牙痒痒。
今年这一轮降价之风刮起,从好的层面看,消费者可以省下不少买车的预算;从不好的方面看,恐怕今年来,随着CPI指数不断上升,使消费者好不容易相信车价也会像其他消费品有所上涨的信任,以及对于车价坚挺的一些信心,都将可能丢失殆尽。而对于在车界浮沉的一众媒体人士而言,恐怕最大的影响是短期谁也不敢再轻易预言车价走势了。
降价的模糊迷局,谁能看得透。
上一篇:南北大众将联手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