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素以性价比,可靠耐用和省油等优势示人,在亚洲(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和北美地区并没有太强的对手,中国和美国每个月的销量榜前十将近大半被日系车占领,而港台,东南亚地区街上跑的日系车更像“主人翁”的存在,可势头如此犀利的日系车却在欧洲表现一般,就连本田雅阁这种高材生也无奈退出了欧洲市场。
可以看到,大家比较熟悉的欧美品牌在欧洲地区的占比和销售情况都非常好,前十见不到一个日系品牌的身影,而且日系在欧最近三年的表现也是倒数有名,部分品牌如日产丰田可能在英国等西欧国家表现会比较好,但总体上还是被大众、福特和PSA吊打。当然了,如果算集团销量的话,丰田和日产还是能排到第九第十的,不过从这往后基本是日韩品牌了,再一次反映了日系车在欧的不力。
那为什么日系车会如此乏力呢?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政治、经济乃至欧洲的个人情感都有一定关联,所以咱今儿也主要针对这几项来展开讲讲。
在谈欧洲前,我们还是得知道为何日系车能在美国称霸。日系车正式进入美国市场是在80年代,而彼时的美国正值经济萧条时期,美国政府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非常慷慨的敞开国门让外资进入,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而日系车就是在这种政治东风下大举在美国建厂。而当时的美国三巨头完全不把日系车放在眼里,继续胡作非为地造着一些质量差又耗油的产品,要知道经济萧条时期,普通人民哪里有这么多钱浪费在修车养车上?所以主打皮实经济、性价比更高的日系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日系车当时也不能算多强大,所以当它们把重心放在美国时,一定程度上就疏忽了欧洲市场,当日系在美国站稳一定脚步,回过头想去欧洲掘金时,问题就来了。欧洲方面展现出非常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虽然当时的欧洲经济也老马附骥,但它们并没有像美国人那么开放,并且日系车在美国的成功,造成了美国本土汽车产业的落败,欧洲人自然是看在眼里的,因此各国都大力围绕自己的地方性产业、品牌发展。虽然日系车想通过复制在美国发展的模式,也就是建厂、造性价比高的产品去打开市场,但是自古就有“强龙不压地头蛇”的谚语,欧洲各国政府的不支持,甚至反对,也让日系车尝到了挫败的苦头。
其中还有比较特殊的原因,欧洲不少本土品牌大多能够获得当地政府的高额补贴,有些甚至是政府持股的,例如PSA每年可以在法国政府处拿到35亿美元的巨额补贴,而德国政府持股大众20%,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家孩子给人赶超,必须想方设法地去阻拦日系车的发展。就拿进口税来说,欧盟对日系车设置的关税依然高达10%,要知道美国才2.5%,这也严重限制了日系车的性价比优势,最耐人寻味的是,日本方面反而贯彻实行自由贸易规定,没有对进口日本的欧洲车征收一毛钱,虽然日方也很不情愿,但是又拿欧盟无可奈何。
有意思的是,就连汽车的技术发展路线也会被一定程度的“被指导”,例如欧盟现在主打的是涡轮增压技术,原因是欧盟很早就制定了排量税,一方面是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牵制日系车的作用,众所周知日本人对自吸的热衷程度,而且技术的推陈出新也往往慢半拍,如果在油耗测试这些方面做一些定制化规定,日系车省油的优势在欧洲地区就完全无法体现,并且更高昂的排量税也进一步降低了日系车的竞争力。此外,柴油技术也是欧盟极力推崇的,这也恰恰是日系品牌的直接短板,近几年欧盟地区的柴油车销售份额已经超过汽油车了,所以日系车玩什么呢?
而且,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地区的汽车品牌实在太多了,更不乏优秀的品牌,大多数百年车企都在欧洲,所以当他们谈到汽车时,总是带有一种优越感,也正是这种优越感,使得欧洲人对于日系、韩系这类年轻的亚洲品牌存在一定的不认可,正如欧洲人喜欢嘲笑美国人一样。当然,这种优越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爱国主义,实际上欧盟内部不同国家的汽车销售量也是契合这种理解的,例如大众在德国卖得非常好、西雅特在西班牙卖得好、PSA在法国称霸等,相信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强大,支持国产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日系车本身也有问题,买菜代步是全人类对日系品牌的普遍共识,转向无感、手动挡手感差劲、底盘软绵绵、发动机没有爆发力,这些完全对不上欧洲人追求操控、追求驾驶乐趣的喜好,毕竟欧洲地区路窄弯多,过于追求舒适性的车子反而在这种环境下成了累赘。要命的是,日系车也不愿意做充足的本土化,各大品牌在欧洲设置的研发中心都是不痛不痒的存在,不像对待美国市场那般认真,可以说至始至终没有开发出特别适合欧洲人口味的车子。在这方面,三大日系反倒不如马自达这家小厂子。
不过,日系车也知道自己在欧洲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会受到政府的制约,并且世界经济已经在往中国和亚洲转移,与其浪费时间和金钱在欧洲,倒不如将战略中心倾斜至中国,毕竟今日的中国和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是有点相似的,而且我们本土汽车工业也不够成熟,给日系车的发展空间更为巨大。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有是天时地利人和,更不符自身策略
上一篇:起名越大胆,汽车卖得越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