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PM2.5的威力,让由北至南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深陷“霾阵”。身边很多人都想了很多办法避免雾霾的危害,口罩和空气净化器也成为了热点词汇。不过,别以为上下班的路上躲在车里,开着空调过滤,就能逃避PM2.5的困扰,其实很多车主对车内的空气质量不够有信心。来自质检部门的相关抽查表明:一辆车含百种致癌物质!90%以上的轿车的有害气体严重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甚至超标10倍以上!分分钟,你的车内比车外还“毒”!
警示
车内“毒气”不逊PM2.5
国外早在四五年前起就进行了相关调查,美国生态研究中心在其官网上发布针对200多款车型的检测显示,最“毒”的十大车型里,涉及日产、丰田、铃木、现代、斯巴鲁、雪佛兰等多个国际品牌,日系车占四成,韩系车占三成;韩国环保部门在新车检测中也发现,本国的车辆测出的苯等致癌物和有害物质超标20倍以上。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副教授聂静表示,车内污染比汽车尾气对健康的危害更严重,即便不开窗,一般车辆的密闭措施也不足以阻挡PM2.5微粒的进入。
“毒气”从哪里来?
刚出厂新车:毒气从11个部位散发
车内的毒气源头是哪里来的呢?很多人潜意识第一反应就是:新车味道肯定大。的确,刚出厂的新车最容易藏“毒”。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56.71%的人在新车内都出现过头晕脑胀的情况,15.68%的人出现过呼吸道过敏。有害气体究竟是从哪些部位散发出来的呢?根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发布的检测结果:汽车座椅、仪表盘塑料件、地胶、地毯、顶棚、汽车座套、方向盘套、油漆、黏合剂、车内空调、汽车香水等11个零部件或部位最容易“藏毒”。
去年10月,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首次汽车内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采集了19批次汽车内饰产品样品,涵盖内柱、座椅皮革、地毯及其隔音材料、顶棚、门板总成、后备厢组件等汽车内饰件的大部分种类。调查显示,有两个批次样品气味较大,超过行业普遍采纳的限值等级3.5级;两个批次样品总碳挥发量偏高。为此,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风险警示,建议生产企业从选用环保材料或采用绿色环保替代品、改进合成工艺、完善后处理工序、研发新技术和产品等方面持续改善汽车内饰产品质量;建议消费者购买新车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现场选择车款时,应在密闭的环境内体验一下车内的气味,选择气味小的车款。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京生表示,从汽车内部散发出来的,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烯烃、芳香烃、丙酮等。在消费者投诉中,怀疑因车内污染导致的疾病就有牛皮癣、肝损害、甲醛接触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
三四年以上老车:藏垢死角“最毒”
有的人以为车用久了,“新车气味”散了,车内空气质量就好了。大错特错!尤其是不注意清洁的老车。聂静表示:“车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不知不觉间将大量有害物质‘困’住”。而不少人在乘车时吸烟、吃东西,随手将水果、零食等长期放置在车内,导致细菌滋生;有的车主长期不清理车内空间和作车内净化工作,尤其是容易藏垢的死角就成了病菌的温床。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从汽车外部进入车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致癌物质,对人体肝、肾、呼吸系统、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会造成严重危害。
新车除毒tips
1.新车最好通风开窗放一两个月再开。
2.新车的塑料包装尽快撕掉,它们会让座椅失去透气性,把有毒气体“闷”在车内。
3.定期四门大开为爱车“通风透气”。
4.地胶、贴膜、座椅套等装饰莫图便宜。
车内空气质量或可参考C-ECAP
买车时,怎么看车内空气质量呢。以后消费者或许可以参考中国生态汽车评价(C-ECAP)的结果,但可惜目前参与评测的车辆并不多。本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第一批4款车型的评价结果,明锐、凌渡、锋范取得金牌评级,科鲁兹则获得银牌评级。评价车均从各车型专卖店进行抽取,共完成了车内空气质量、车内噪声、有害物质、排放、油耗试验。
业内声音
有标准 无强制约束
很多车主寄希望于车内“PM2.5空气净化自动空调系统”,认为“神奇在手,毒气拜拜”。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新车的空调系统会自动监测负氧离子的数量,并主动控制车辆空气质量,达到净化车内空气的目的;尤其是部分新车内、外循环状态下都能过滤PM2.5。但车主也不必盲目追求这些有净化空调系统的新车,一般的车辆只要擅用内外循环的原理,也可以阻挡PM2.5,甚至于可以在车内安置一台小型家用净化器,也可以达到净化车内空气的作用。但是, 广东华胜维修厂的陈师傅提示各位车主:这些空调过滤主要针对PM2.5,而车内因出厂时自带有、使用原因残留的“毒气”,是这些汽车空调无法化解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