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协会和全国乘用车联席会都公布了11月份的国产乘用车销量数据,虽然两者颇有出入,让我们不知道到底谁更准确,但两者的数据都反映出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本土品牌乘用车销量呈现萎缩的态势。有数据称,以1.2升以下小排量细分市场为例,本土品牌全年销量累计减少将超过10万辆。
|
一面是本土品牌的份额在下降,另一方面是日系车的份额在上升,于是,有媒体惊呼:“日系车挤压本土品牌市场份额。”
对于本土品牌销量的下滑,我认为是市场调整的必然结果。与其怪日本车打压,倒不如怪自己进步的速度太慢,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前两年,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本土品牌汽车发展迅速,更一度超越日系车,成为国内市场份额的老大。但是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几乎全部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奇瑞QQ和天津夏利就是典型代表。本土品牌前两年的高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庞大的低端汽车消费市场启动的结果。
增长快和变化快,是公认的中国汽车市场两大特点。这两年,国人对汽车的品质、技术、性能、造型的要求迅速提高。而我们的本土品牌汽车厂家虽然也有进步,但是进步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消费者的期望,或者只是在某一方面进步明显,而不能做到在产品、服务上的全方位进步。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日系车并没有在传统的低端市场有什么新的大动作,我们可以数得出来的日系低端车型基本上还是一直就有的那几款,新增的铃木利亚纳、大发森雅等销量很小,还谈不上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因此,本土品牌市场份额的下降,只能是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消费者需求升级所导致的。
而本土品牌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能够和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同步升级。如果我们的本土品牌依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虽然认识到了,但无法尽快做到这一点,那么份额继续下滑是意料之中的。
最后,我还想提醒两点:一是,多数消费者在买车时,是否本土品牌并不是他的选项;二是,中国市场变化如此之快,留给本土品牌做调整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允许你慢慢来。可以说,在目前众多的本土品牌厂家中,谁能更快地实现这种全方位的提升,谁就将是最后的胜利者——目前规模的大小,根本不会对这种结果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