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半年多的震荡、徘徊之后,7月9日,
为实现能源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也掀起了一股“粮变油”、“煤制油”的热潮。据统计,“十一五”末期,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计划达到522万吨,新增产能420万吨;到2020年,发展燃料乙醇1500万吨、生物柴油500万吨。截至2006年底,在建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规模达到每年4017万吨。
实施替代能源
其实,替代能源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传统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新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氢燃料,以及我国蕴藏丰富的可燃冰等等。问题是,上述替代能源要么开采难度很高,要么对气候有特殊的要求,要么尚不具备商业化推广的可能。
车用新能源同样如此。油电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是目前业界公认的新能源解决方案,但是,混合动力的高成本一直是其推广的瓶颈。丰田普锐斯问世十多年来,终于实现了100万辆的累计销量,但是,在中国上市一年多来,产销量却少得可怜。至于氢燃料电池,目前在此
关注、跟踪车用新能源的未来,有助于我国汽车工业在下一轮产业升级时后来居上。这也是目前国内汽车企业争相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初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车用能源发展战略上,我们一直忽视了一种最现实、最能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高效内燃机。
资料显示,采取现代高压共轨或增压直喷
车用替代能源战略莫舍近求远!在跟踪新能源最新发展趋向,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快推广高效内燃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当然,推广高效内燃机尤其是柴油机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考虑到我国汽柴油市场独特的需求结构;要打破国外企业对高效内燃机核心技术的垄断;还要为商用车应用高效内燃机后增加的成本找到出路;更要督促石化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在普通燃油供不应求的前提下,增加投入提高燃油品质……
不过,即使推广高效内燃机难度很大,也终究要比一些替代能源的发展要实际得多,也有效得多。否则,顾此失彼,舍近求远,国Ⅲ车喝29个月国Ⅱ油的状况还会重演。
人民日报 文/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