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水箱坏了说驾驶习惯不好,气囊没弹开说没撞到传感器,4S店修车往发动机里灌水,钥匙丢在车里砸人家玻璃,还有没完没了的氙灯不亮、烧机油、喇叭不响,这一切的一切,假如汽车三包政策已经出台,郁闷了多年的消费者真的就能找到解决出路吗?
整个行业年年失望年年盼,很多人说,汽车消费维权至今仍无利剑在手,就是因为三包政策迟迟未到。但退一步分析发现,汽车消费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非汽车三包一项政策就能解决的。消费者对于汽车投诉居高不下,与汽车厂商处理投诉问题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消费者维权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与厂家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中国现在作为私人消费的乘用车超过2200万辆,但这个偌大的群体在汽车企业面前仍然弱势。在中国不断上演的砸大奔、毛驴拉宝马的奇剧,生产厂家似乎并不以为然。很多用户反映一汽-大众的某款车型烧机油,厂商的解释竟然是,这是连德国总部的大众工程师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买车的时候他们会拍着胸脯告诉你这个车有多棒,真出了问题他们也会拍着胸脯告诉你这个问题有多普遍。”新亚市的市场人士说,这在车市是很普遍的现象,消费者到最后经常成为一个很无奈的角色。
广汽丰田的一位高层曾经打趣地说,即便是在世界顶尖的流水线上,产品的“坏点”也只能保持到4%左右。那么,这4%甚至更多的风险将由谁去承担呢?难道消费者能否买到好车全凭运气?有些在司法层面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又岂是三包合同能搞定的。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要保护民族汽车工业,首先要保护自己的消费者。”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固然重要,但要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生产企业的良知和行业自律似乎比一纸三包合同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