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经历了
媒体强烈的质疑后,C-NCAP面临新的考验,上海市工商局对利用C-NCAP做广告的众多汽车厂商提出警告,要求在媒体做广告投放的汽车厂商只能对所做C-NCAP测试的具体车型进行
宣传,不能“以偏概全”。
这是C-NCAP被媒体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最受关注的一点。其实,C-NCAP开始运作之初,一些汽车厂商用其碰撞测试的“五星级”大肆渲染时,一些业内人士,包括媒体就对这种利用高配车型得出的高分数、“以偏概全”忽悠消费者的做法提出质疑,但这也正是C-NCAP能够吸引厂商花钱测试的最大动力,可以说是C-NCAP赢利模式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些C-NCAP与厂家都“心知肚明”,但却一直这样瞒天过海忽悠百姓。
上海工商局的一纸文书可能把C-NCAP这个看似完美的商业模式彻底打破。经过几年的运作,C-NCAP不论程序是否合理,权威性到底有多高,在众多汽车厂商的热捧下,C-NCAP俨然已经成为国内公开检验汽车安全性的“权威”机构,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在媒体中大做广告宣传获得C-NCAP“五星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厂家主动送检,主动送检的与C-NCAP市场抽检最大的区别就是,厂家主动提出测试的需要厂家出钱买车碰撞。据说,每款车型一次测试需要的所有费用在百万元左右。
除此之外,媒体也质疑还没有公开碰撞前,一些主动送测的厂家已经提前透露,其产品将获得C-NCAP“五星级”标准。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并不复杂,其实,只要厂家愿意,在C-NCAP公开测试前,厂家可以先用同一车型委托C-NCAP进行一次碰撞测试来摸底。前提是多交一次测试费用。
如此的商业模式与运作,C-NCAP基本成为了汽车厂家宣扬其安全性的一个“权威”噱头,而丧失了作为第三方测试机构,给公众提供权威安全性参考价值的功能。
汽车厂商对C-NCAP价格不菲的碰撞势之若鹜,根本的原因就是要利用C-NCAP碰撞出一个车型的“五星级”,来宣扬其整个车型甚至整个品牌的“五星级”安全性。上海工商的规范一刀切断了这种运作模式。如果每款车的每一个车型都进行一次碰撞:一是,估计没有厂家愿意花如此高的价钱换这个“五星”的噱头;二是,通过众多高配置加分来得到“五星级”C-NCAP标准,恐怕让很多低配置车型不愿看到自己的碰撞得分。
媒体、包括公众质疑C-NCAP,并不意味着C-NCAP一无是处,事实上是,C-NCAP刚刚出现时大多的媒体对国内出现这样的第三方测试机构叫好,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对公众,还是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第三方权威的安全测试机构都有存在、壮大的必要,但公众需要的决不是沦为厂家宣传噱头的C-NCAP。(张利东)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