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这个“久违”的早高峰,北京市有关部门启动了二级交通疏导方案。在各条环路的出入口、主要联络线、重要桥区等,人们随处可见交警忙碌的身影。
解决交通拥堵三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需要城市的公共交通和相关基础设施十分发达,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是快捷、方便、便宜的;其次是政府的管制措施,包括限行,或者征收拥堵费等手段,能够迫使公众感到开车不是一件方便的事;第三是人观念意识的改变,也就是说,在有了完善的公共交通后,人们愿不愿意放弃开车炫富的理念,选择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
张建宇说,这三方面,少了哪一方都不可能营造一个适宜绿色出行的氛围。所以,在公共交通体系还不完备、交通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人们出行的观念尚未得到完全扭转的背景下,政府就盲目地推行某一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佳。或者,在公共交通尚未全覆盖的情况下,靠提高公众的绿色出行意识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本末倒置的。
在张建宇看来,包括无车日、单双号在内的限行措施,只是解决城市拥堵和污染整个系统方案中的一个细微环节。不能刻意放大它的效果,更不能简单地认为,限行就是解决污染和拥堵的万能药。
事实上,近年来,要不要学伦敦收取拥堵费的讨论也在国内展开,而伦敦收取拥堵费后并没有解决拥堵问题。张建宇说,伦敦的经验已经证明,单一措施肯定解决不了拥堵和污染这个复杂的体系。
全国上百城市制定方案
无车日是法国传来的。巴黎从1998年开始推行无车日,政府规定,当天在巴黎环线以内的大部分地区禁止机动车通行,配套的政策包括当天停车场免费停车等。
张建宇认为,无车日在中国城市最理想的效应是,城市规划的制定者、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者有机会同普通老百姓一起体会城市公共交通的真实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规划和政策话语权的决策者有可能体察到城市交通的症结所在。
学者何农用自己的经历证实了张建宇的“智慧”说。他介绍说,巴黎市区的拥堵曾经也为市民们所诟病,市长的解决之道,是先铺就充分的公共交通,然后用“柔性”政策限制市区内的机动车通行。比如,把原来城市的机动车道由三条改成两条,市中心的停车场无比之贵,这儿新增一个禁止左转,那儿又变成单行线。反正,在巴黎开车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何农说,在开车变成一件昂贵和痛苦的事情后,那些可开、可不开的车就减少了,反正市区范围内平均每500米就有公交车站。另外,住在城外的人也不用担心,因为在巴黎环线几个大型交通枢纽附件都有停车价格比城里便宜得多的停车场,住在郊区的人可以把私家车停在环线停车场,然后换乘公交进城。
在开车变成件麻烦事后,政府并没有停止为公众提供其他的出行方式。应该说,在巴黎,公共汽车和地铁已经没有再建设的空间。2007年7月,巴黎市政府又推出了半小时内免费使用自行车这一方便出行的手段。据介绍,这一措施并没有动用巴黎的公共财政,而是交由一家企业运营。
尽管措施已经比较温和,巴黎的限行措施仍然有人反对,这些人主要是以机动车为重要生产工具的业主。
出台新政应给百姓明白账
马中介绍说,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为达到同一个目标,政府往往应该提出若干套解决方案,比较其成本再做出决断。从限制车辆的政策来说,或许推出燃油税的政策会迫使开车族更加理性地选择究竟要不要继续开车。这样让公众自己作出选择的政策,比硬强加下的政策要更容易接受。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下一篇:贵族小车能否掀起小型车市场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