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 徐长明
今年并不是中国车市的拐点
从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看,汽车行业发展有相当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期。一般情况下,在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5~15辆的阶段,汽车行业增速最快,一般能达到30%左右。在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5~100辆时,汽车行业增速会滑落至20%左右。日本、韩国的情况皆是如此。去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17辆。这样看来,中国仍处在汽车发展的快速增长期。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如果未来经济形势好转,汽车行业增速还可以达到15%~20%。从汽车行业本身的发展来看,今年并不会成为拐点。
梅松林:今年年初,中国汽车市场表现为“牛市”。各方预测也比较乐观,认为今年汽车市场增速有望达到15%~20%。不过,4月以来车市逐渐转冷。有分析认为,可能会出现车市拐点或中期调整。我比较认同这种看法。J.D. POWER方面对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的预测为9.7%,估计乘用车全年销量将达到595万辆。当然,今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不过,今年车市增速有可能还达不到2004年的水平。
汽车行业面临的经济背景不同
冯飞:2004年车市拐点发生在2002、2003年汽车市场井喷式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是相对的增速减缓。在井喷式增长的两年中,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甚至高达70%~80%。而2007年汽车市场的增速与那时候不可同日而言。
徐长明: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汽车市场增长放缓。那一年,宏观调控力度比较大,而且急、猛、快;主要采用行政手段,针对全国范围,重点是控制信贷和土地,市场手段较少。
今年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继去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今年已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国家多次调整进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低”和成品油、粮食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今年的调控只是结构性的,主要针对东部沿海等外贸出口大省。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这些地区汽车市场形势也很好。
梅松林:今年汽车市场与2004年时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存在差异。今年汽车市场转冷是全球现象。美国今年汽车销量很有可能创造历史新低;欧洲市场,甚至是一直被人们看好的新兴市场印度的汽车增速也明显放慢。
中国加入WTO之后,更加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关联度更大。美国经济低迷、次贷危机对中国车市、股市、楼市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就内部市场环境而言,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楼市和股市的低迷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间接影响汽车市场的发展。
汽车市场环境不同
冯飞:2004年,消费者对汽车降价预期强烈,因此产生了持币待购的现象。其实,消费者的购车行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今年,中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于高位,股市萎靡导致财富效应不能发挥作用,可能会对汽车销售产生一定影响。不过,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一点需要指出,我认为今年车市不会出现2004年拐点后,2005、2006年立即出现高增长的情况。今年车市的回调期将比较长。
梅松林:在油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消费者购车行为更加谨慎。考虑到使用成本,原来有意购买大排量汽车的消费者可能会考虑购买更低排量产品,原来考虑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消费者甚至有可能放弃购车。这与2004年消费者抱有汽车降价预期心理而持币待购的情况明显不同。这说明汽车消费的主体比前几年更加成熟了。
在我看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汽车消费税的上调,一些汽车制造商有可能会提高产品定价。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在是消费者购车的好时候。
《中国汽车报》:今年,汽车制造商对市场发展低迷的反应和应对措施与2004年相比有何不同?
徐长明:当年,汽车制造商面对市场变化还不是很成熟,采用最多的手段就是降价。今年,厂商的反应要成熟得多。我对他们的建议是把产量稍微下调一些,维持适当的价格水平。
梅松林:2004年汽车市场拐点以中高级轿车价格集体跳水为导火索。今年汽车制造商认清现实,没有打价格战,而是调整了生产计划。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通过推出更多性价比好、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应对。
(文/庞国霞)
下一篇:油价下跌为中国经济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