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50年前,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打出第一口油井,石油作为一种富有潜力的新燃料亮相,现代石油工业由此拉开序幕。之所以说“现代”,是因为印第安人早就熟悉这种偶尔也会渗透到地表的黑糊糊的东西,作为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而在乡下流传。这一局面直到纽约一位化学教授的介入才得以扭转,他发现石油含有大量的碳和氢,可以用作燃料,结果引来第一批投资者,开始打油井。可见,确切地说,在150年前的美国,人们发现石油有一种新用途。
7月7日,以回顾现代石油工业150年历程,了解当下处境的形成原因为题,英国邓迪大学能源专家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Philip Andrews-Speed)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斯皮德教授指出,直到目前,石油仍在商用能源消费排名首位,约占35%,高于天然气、煤、水力、核电等其他一次能源。“要强调‘商用’是因为这里没有把小量使用的能源计算在内,比如农村地区很多人还在用沼气、木柴这样一些生化能源做饭。”他说。
从新燃料到老大,这对石油而言是沧海桑田式的变化。以美国为例:1860年,年产量约为45万桶,次年增至300万桶,到2008年,日均产量超过673万桶,是从前一年产量的两倍。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刚刚发布的2009年世界能源报告,在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达到11294.9百万吨油当量,排在前两位的石油和煤分别约占39%和30%。
我国不太一样:根据2007年年底发布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现状》,到2006年,煤在一次能源消费依然遥遥领先,接近70%。BP报告显示2008年的情况也差不多,煤占70%,石油占20%。
至于石油的分量以后会有什么变化,斯皮德教授认为,由于各国都在努力提高能源效率,比如英国是从198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开始,中国则在过去几年起步,希望最终将石油只用在最能体现其能效优势的交通运输业,同时致力提高该行业的能源效率,包括推广公共交通,因此理想情况是石油在商用能源消费占的分量逐步下降。
他认为,现在每个负责任的政府都要面对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控制总体能源消费,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越来越重要的能源安全问题,三是还有多少石油可供开采,但这里的主要考虑不是地质构造,而在地缘政治,有多少石油在低风险地区等待开采,又有多少藏在相对动荡而投资者不愿进入的地区。
这跟BP报告的观点不谋而合:数据显示全球还有足够大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的储量,足以满足未来几十年的能源需求;当下面临的如何提高供给而满足未来需求的挑战,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地质问题。
其次,斯皮德教授指出,即使石油的分量开始下降,却未必等于石油的绝对消费量就会减少。相反,从打出第一口油井到石油似乎无处不在的今天,虽然只走过150年,但现在要把石油的分量降下来已非易事。以2008年为例,BP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拖累,全球石油消费量比2007年微跌0.6%,但不要小看这个百分比,因为这已经是自1993年以来连续十六年增长后的首次同比下降;另一个“首次”在于经合组织(OECD)以外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其能源消费总量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而首次超越OECD国家,这似乎证明,即使老牌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石油消费疲软,也有其他国家随时准备占用他们空出来的石油消费量。
同时,斯皮德教授认为,石油的绝对消费量在2008年这一下降恐怕是暂时的;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石油消费也会随之回暖。
即使是在石油当道的交通运输业,也不能因为有了其他能源比如电力驱动的汽车而过于兴奋,这只是迈出了从石油转向其他能源的第一步,毕竟石油如果用少了就意味着另一种能源用多了(目前电力主要源于煤或天然气,仍属传统能源),问题并未解决,所以,在找到通过可再生能源为汽车大规模提供动力且成本足够低廉的途径以前,先不要忙于庆祝。
说到底,从目前的情况看,在2030年或2050年转向可持续、可再生的能源经济,要做到是很难的,他说。由此提到第二个问题:当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怎样处理石油问题才能应对更大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