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很遗憾,50年不遇的大雪封冻南国的时候,在"做企业社会公民"逐渐成为时髦用语的汽车业内,大多数汽车厂商们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社会责任感。
据不完全统计,雪灾中,在大众汽车率先捐出10万元之后,先后仅有长丰、华晨宝马及宝马汽车、现代起亚、华晨汽车等6家汽车企业捐款。其中长丰150万元,宝马和现代起亚各捐款100万元。
截至目前,仅中国红十字总会,各部门接受的社会捐款总额已经高达1.37亿元。而汽车企业捐款总额少得让人难以启齿。汽车是一个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行业。
与此同时,雪灾并没有对汽车行业带来多大的冲击,虽然物流受阻,但是销量仍然继续看涨,让很多企业仍然有说"开门红"的底气。而开门红本身,有一部分得益于雪灾促成提前释放的购买力。然而此情此景之下,多数汽车企业仍然对雪灾熟视无睹,一毛不拔。大面积失语背后,是行业普遍企业责任认知的匮乏。
的确,从本质上来讲,经济行为本身与社会责任感没有太多干系。资本是无情的,而企业说到底,并不对社会负责,只需要对股东负责。但社会经济学又说:企业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企业需要负有社会责任。
为了打造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在过去的两年间,多家汽车企业费尽心思,一会儿援助大学生,一会儿支援贫困山区,一会儿大谈环保,目的大多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做一场秀出来,引起掌声无数。但问及捐赠的金额,却往往闭口不谈,或转而言其他:捐助不是的目的,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公众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云云。
然而,切莫忘记,一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转化为经济行为,金钱数额永远是有价值的硬性衡量指标之一。可惜,当面对雪灾提交社会责任感的考卷,汽车企业中的大多数得了0分。
近年来,在社会责任金额指标上,投入力度最大的汽车企业是宝马,已经超越了千万元等级。此外做秀者多,脚踏实地投入的少。为一个新车型上市,一次车展动辄花费上千万元的汽车厂商们,在社会责任感的考究面前,显然疲软而无力。
有位朋友指点到,汽车企业真正有实力者多为合资企业,50%、50%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股东双方本身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和沟通,利润分配时还皆大欢喜,遇到此类紧急突发事件,需要大宗捐款之时,难免有出"血"之痛,而"血"怎么出,从哪里出都会成为一系列问题。所以汽车企业反应滞后或干脆放弃是在情理之中的。
也许那些考了零蛋的汽车厂商们完全可以说,我们没有给雪灾捐款,因为有1、2、3、4、5……诸多理由。但是面对雪灾,这些汽车企业们面临的是一个最佳的塑造品牌形象时机,由于迟钝,许多企业遗憾地错过了。(海兰)
上一篇:CROSS标准之争有意义吗?
下一篇:江淮宾悦以高附加值冲击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