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奉劝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不要为了眼前利益,拿品牌的生命开玩笑。换标只能换来皮毛,自欺却是伤筋动骨。
随着各大汽车企业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推广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于是各式各样的宣传漫天飞舞。
消费者在接受企业信息的同时,也吸入了无数不实甚至夸大的“有害气体”。
企业为了扩大产品宣传的影响力,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往往采取瞒天过海的招术,更有甚者,就是瞪眼说瞎话。比如,明明是一款在国内早已过时的发动机,还信誓旦旦地宣称是最新设计,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准;明明是一款10万元级、配备不高、性能一般的车子,瞪着双眼自称是小型车中的精品,运用了当今世界最新的技术。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一位企业的销售老总为了表示新车性价比之高,开口就说自己新车的研发成本是通用汽车公司的10倍。其实这是个小学生都会算的题目,如果你的研发成本是通用的10倍,就算你的销量是通用一款车的1/10,这就意味着如果不算其他,你的价格就得是人家的100倍才能打平。而你的实际价格并非如此,甚至还低于通用,恐怕连厂房和土地都要赔光了。
对于企业的宣传愿望,我并不是不理解,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唱得响亮”,一路畅销。但一旦“唱”破了,就不是畅销与否,而是损兵折将了。
对于自主品牌来讲,这一问题尤其突出。自主品牌轿车企业是在合资企业的挤压下成长起来的。天生技不如人,气势更矮人一截。于是,拔苗助长式的发展成了部分企业的梦想。据有的企业高层透露,为了适应国内消费者追新的消费心理特点,一些自主品牌企业每年都发布众多车型,以扩大销量,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很高,根本不符合汽车行业的规律。许多产品上市时间不长就退出市场,从此销声匿迹。虽然其中不乏改头换面重新来过的车型,但“肌理”未变,“筋骨”依然,产品性能没有任何提升,反倒是降低了市场对它的期待值。对企业伤害更大的是,一个出生没几年的企业,何来那么多的新车汩汩而出?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的疑虑,笔者一直留意这方面的信息。最近得到的消息是,有些企业并没有按照行业规则行事,而是跳过了一些关键的试验,尤其是部分耐久性试验。比如有企业明明没有做长途试验,而是直接将里程表调整到8万公里,就自欺欺人地过关了。对于这种自杀式的造车方法,虽然能够短期内利用新车效应收到些微利润,但必定会因为车辆的不稳定性而付出更多的代价,最终致使品牌受损,断送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如果说合资企业有外方多年试验的积累和成熟车型的基地工作,有能力短时间内将新车推向市场,那么我还是奉劝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不要为了眼前利益,拿品牌的生命开玩笑。换标只能换来皮毛,自欺却是伤筋冻骨。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