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往只有童话故事里才有的一幕确实发生了。
日前,印度塔塔集团斥巨资从福特
传统汽车强国势弱
由于传统工业强国用工成本上升,同时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汽车业在部分发达国家所占的工业产值比例已经下降。
毫无疑问的是,“东进”策略让部分车厂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包括大众、奥迪、雪铁龙、标致
在中东欧诸国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捷克。实际上,捷克也是老牌工业强国,斯柯达品牌就发源于此。2006年捷克汽车产量达到85万辆,成为地区最大汽车生产国。但如果考虑到捷克只有540万人口,按人均汽车产量计算,它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人均汽车产量最多的国家。
亚洲市场比重增加
能否成为新的制造中心,不仅取决于生产力成本、基础工业等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判断该地区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以此作为汽车市场未来进一步增长的驱动力。
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选择在亚洲建厂,过去5年来,中国、印度、泰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汽车装配产能每年提升超过15%。2007年,欧洲和北美仍然是前两位的汽车生产地区,但预计到2010年,亚太地区将首次超出欧洲和北美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地区。届时,全球近1 / 3的汽车产量将来自于亚太地区。
量变聚积到一定程度,最终将导致质变。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调查报告,有88%的汽车公司高管认为,随着亚洲汽车产量急剧增加,消费者偏好也将从北美和欧洲车向亚洲汽车转移,亚洲汽车品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将会增加。这无疑给亚洲新兴品牌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发达国家仍占制高点
塔塔收购捷豹、路虎,有评论就此认为,汽车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明日黄花,今后全球汽车主导力量就要“看东方”。
首先,品牌的内涵不会随着收购者的更替而变动,这决定了主导车市竞争的品牌因素并不会改变。实际上,在资本加速流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收购与被收购已是家常便饭。自汽车诞生以来,全球汽车业的版图就从未停止过更迭。世界汽车制造中心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再从日本过渡到未来的新兴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汽车的技术、质量都在随之改变,但不变的是品牌以及品牌之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
虽然塔塔已将捷豹和路虎纳入囊中,但不太可能看到塔塔贸然改动古典英国品牌的气质和精髓。车市竞争,力量格局构成,最核心的要素依然是品牌。
另外,也大可不必为西方汽车工业的“衰落”而叹息。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在传统的汽车业,而在于附加值更高的金融、IT、信息科技等产业。相对消耗大量能源和人力成本、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汽车业,上述产业资源占用少,与环境对话更友好,更加强调资本密集而不是劳动力密集。发达国家将在更高的制高点上继续把持高利润点,从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上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
实际上,转移和外包汽车制造流程,某种程度上是发达国家有意而为的产业调整。汽车制造产业转移,无所谓发达国家之衰落或者发展中国家之新兴。只不过,随着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全球产业分工不同,根据各国国情不同而进行的有机组合。中国、印度等国大可不必成为汽车大国而沾沾自喜。 (本文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