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一:配置差异难定夺
C-NCAP选择市场销量大的车型进行购买,但是由于不同车型有不同的生产周期,而且还有一些车型在销售的同时进行升级改进,便出现了车型配置不等的问题。厂家在车型安全配置的分布上也是各有特色,有的差异很大,有的则“一视同仁”,增加了选择的不规律性。对于配置的选择着实让C-NCAP有些“头疼”。
尴尬二:车辆来源不够“纯”
C-NCAP在资金上还有不少难处,于是接受了厂商的出资。在其测试车型中,70%~80%是自行选择自行购买,30%~20%可以由厂家申请作为测试车型补充。虽然坚持由自己的工作人员亲自在市场购买测试车辆,但掺杂了厂商参与的成分,就无法避嫌,厂商的主动因素看似更多。很多人都在怀疑其中是否存在厂家送检的“特制车辆”,进行暗箱操作。
尴尬三:碰撞标准受质疑
在每项碰撞测试项目上,C-NCAP的碰撞速度都比国外要低,虽然这被解释为根据中国路况进行的调整,但难免引来质疑。附加测试项目上,中国的碰撞测试仅增加了后排假人用于提高测试难度,相比国外更加细致入微的试验来说难以服众。很多在国外仅有4星成绩的车型,在国内却取得了5星的好成绩,从侧面上说明了问题所在。
尴尬四:加分项“有偏有向”
按照C-NCAP的评分标准,前排安全带提醒装置以及侧气囊和气帘为加分项,而在欧洲的NCAP碰撞中没有类似规定,这就造成了同款车型在中国和欧洲的碰撞结果出现差异。日系车在设计中普遍加入了上述装置,因此出现了日系车和豪华车C-NCAP碰撞成绩普遍偏高的现象。
尴尬五:接受厂商资金难免被人诟病
有些厂商会申请参加碰撞测试,购置车辆的资金便由他们来出。虽然C-NCAP强调是从市场购买车辆,但厂商的“插手”让其权威性受到了诸多诟玻在取得理想的碰撞成绩后,厂商普遍大肆宣传,二者说不清的“关系”加重了公众对于真实性的质疑,恐其沦为第二个“牙防组”。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