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订以来,这一产业政策引发纠纷不断。2006年3月,美国和欧盟认为,中国的KD管理办法违反了WTO的规定,向WTO提起诉讼。2006年4月,加拿大加入诉讼方阵营。今年2月,DSB争端处理委员会公布中期报告,表示基本同意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的诉讼。中方提出上诉,这一贸易纠纷进入了WTO贸易纠纷解决程序。
政策推动高档车国产化进程
虽然KD管理办法表面上还没有正式生效,但已经产生了实际影响。据FOURIN公司统计,以2007年的KD组装车生产比例来看,乘用车为1.86%,同比下降4.6%;中大型商用车的KD组装车绝对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总体平均比例下降了3.3%。
而从外资汽车制造商的实际情况来看,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等高档车制造商,为应对KD管理办法,已经纷纷开始扩大在华高级车的生产规模。FOURIN公司分析师认为,原因“在于高档车的产量与其他量产车型相比,规模尚小,导致其平均国产化率一直处于40%以下的低水准。预计今后产品配套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据了解,2008年1月,宝马总裁Alfred Rupp宣布,除发动机、部分电子零部件,和车桥支架之外的几乎所有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国实现本地化采购。沃尔沃预计,2009年开始生产加长版S80,初期国产化率将达到40%。丰田方面也表示,如果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年销量规模达到3万至4万辆,有可能会考虑国产化。
零部件企业独资化倾向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近期出现了“外方独资化经营的倾向”。汽车界资深人士颜光明7月20日对记者说:“近期发现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外资股权已经达到60%、70%,一些中方大股东甚至变成了小股东。”
据记者了解,一些为高档车配套的主要零部件企业,很多为外方控股。例如为天津丰田配套的天津丰田合成有限公司,出资比例为丰田合成85.9%,天津刹车管厂9.1%;为华晨宝马、北京奔驰配套的贝内克??长顺汽车内饰材料有限公司,已为Continental集团旗下企业。
颜光明进一步对记者分析,目前外资汽车制造商加大在华配套体系,是在表达一种声音:“离开中方,外资同样能够在中国市场生存”。此外,现在很多合资汽车企业忙于将外方的全系列产品引入中国,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等合资企业都在经营进口车销售业务。
“外国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总体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时间长了,就像吸鸦片一样,合资的中方会产生依赖。”颜光明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合资汽车企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这的确令汽车业深思。” (本文来源: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