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欧洲国家提出“第三次石油危机已拉开序幕”的观点。英国首相布朗此前曾表示,由于需求不断增加,而供应持续偏紧,世界或将面临第三次石油危机。而6月12日,国外媒体引用国际能源署执行总裁田中伸男的话,再次抛出“第三次石油危机论”。
难道这一说法真的会应验?
其实,“第三次石油危机”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早在2004年就有人提出来。究其原因,是当年的国际油价由1月份的32.48美元/桶上涨至12月份的55.50美元,其价格走势呈现单边上扬的态势。而2008年国际油价的涨势与2004年有些相似。今年初,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桶后,不断上涨,6月16日达到139.89美元/桶,创历史新高。因而“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石油危机“的观点便油然而生。
那么,世界真的面临着上个世纪70年代那样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吗?世界各国对石油需求的增加是客观事实,但油价高企很大一部分需归因投机资金推动,油价上涨被投机行为放大了,从而带来全球性恐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杨建龙认为,与其说这是石油危机,倒不如说是金融危机来得更贴切,因为它更多地表现出了金融性质。
这个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此次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起因缘于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采取持续的降息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投机资金抛弃美元资产,纷纷进入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进行避险,这样的投机导致油价被越炒越高。虽然如此,石油供需不平衡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成为危机的程度,这更多是在为这场金融危机寻找借口。
其实,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类似的震荡实际上过去几年也出现过,比如前面提到的2004年。现在,国际油价跃上每桶130美元左右的高位,不免又加重了人们的担忧。不过,尽管油价不断上涨,但迄今为止,人们所担心的世界范围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并没有爆发。有专家分析,会不会发生石油危机,要看三个决定因素:
其一、石油供应是否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其二、石油消费国是否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其三、石油的名义价格如何。从目前情况来看,尚无发生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只要国际油价不出现骤然性的大幅上涨,只要通胀不出现极端恶化的情况,只要次贷危机不转化成全面危机,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就应该能够消化这些不利因素。
与上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让全球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并陷入长达3年的经济严重衰退不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对油价上涨的抵抗能力显著增强。首先,世界各国普遍都采取了节能降耗措施,使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其次,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大大降低了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再次,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和提供的商机,缓和了高油价对欧美发达国家企业造成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油价大幅飚升的情况下,政治力量也开始走进油市,这几天,美国国会闹得沸沸扬扬,要抖出油市炒家,限制其炒卖活动。各国政要开始有了共同利益,需要坐下来商讨一个联手解决方案。近日,八大工业国财长聚首日本大阪,主题便是探讨高油价及食品价对环球经济的影响,还有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广邀其他产油国及用油国派出代表,于6月22日到该国共商如何缓解高油价的困局,这股国际政治力量是几年石油牛市不曾见的,这也将对防止石油危机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从这一点看,还没有到发生第三次石油危机那一步。当然,人们也要随时提高警惕,更要避免石油危机的产生。根据目前的油价走势,下半年石油价格上升到150美元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油价冲出200美元,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幅上升。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时,中国尚未与全球化接轨,且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故免于被当时的危机所困。如今时移势变,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石油需求已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且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
作为需求大国,中国正在以其强大的支付能力为世界承担高油价的部分成本,中国拥有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不存在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对中国而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其影响不仅及于生产、消费等经济层面,更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还触及到国际大国间利益的角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油价以及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的承受能力是关键。 (本文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