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通用汽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成立通用汽车全球第十二个研发中心的新闻发布会上,通用中国总裁甘文维公开抱怨得到的政府支持太少,埋怨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自主品牌的“照顾”太多。甘文维的话显然是针对日前政府对自主品牌的公务车采购倾斜的许诺而发。但是事实上,从中国一贯的政策导向来看,政府并没有给予自主品牌非常明显的偏袒。
相比于韩国乃至日本的做法,中国政府表现出来的态度一向是温和的。此次,对于自主品牌的采购承诺,可说是节省政府开支和支持自主品牌一箭双雕的合情合理政策。美国人的挑剔有点被惯坏了的意思。以韩国为例,政府不仅公务车一律用自主产品,而且政府在调动民众使用本土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直至今日,韩国市场依然是欧美日车企的噩梦。
政府在采购和消费引导上的倾斜,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至少有三大利好:第一是帮助企业迅速扩充资金实力,扩大企业规模。第二是扶植重点企业,使之尽快具备参与国际资本运作的能力。第三是能短时间内,帮助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和扩充品牌内涵,帮助自主品牌完成纯市场路线下很难完成的品牌升级。
但是,在中国合资模式为主线的汽车产业发展愿景下,政府的扶助不可能向韩国那样彻底,因此也不可能成为自主品牌赖以壮大的出路。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自主品牌冰河期背景下,政府的公车采购倾斜与其说是保送自主品牌发展壮大的花轿,不如说是饥寒交迫中递上的一根救苦救难的拐棍。
首先,在井喷的市场环境下,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已?日渐消亡。随着?材料价格的暴涨,倚赖低成本路线取胜的自主品牌,继续降价的余地已经十分狭窄,加之消费升级主导的消费者眼光的升级,相比于日系为主的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从性价比角度不再具有多少优势。在前几年短暂的黄金时期,没有解决的品牌升级问题。这些基于市场的结构型问题,不是政府的略微倾斜可以解决的。
其次,众多走纯市场路线的自主品牌,如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很难在公务车采购倾斜中获得太多实利,上汽、一汽等拥有诸如红旗、荣威这类定位于公务市场产品的企业或许是倾斜政策的最大获益者。同时,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看,公务车对于市场的消费引导作用不大,个人消费甚至会回避公务购买的领域。因此,无论从实利还是市场效应来看,自主品牌从倾斜政策中的收益有限。
再次,从中国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公务车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的个人消费逐渐占主流。同时,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购买力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在技术、配置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毋庸讳言,就核心技术而论,虽然洋人们纷纷高呼中国在十到十五年内将掌握汽车核心技术,但是至今为止,中国没有哪家企业敢于拍胸脯说自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发动机、变速箱或底盘技术。而政府采购倾斜对于这些问题并不能在短期内给予解决。
笔者近日专访固铂轮胎中国区总裁辜思力时,听到的观点是,中国走向世界顶端有三个步骤,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R&D in China(中国研发)、marketing in China(中国营销)。丰田用了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前两步,而完成第三步则几乎用来半个世纪。其实自主品牌至今做的事情仍然在中国制造范畴,而目前遭遇的瓶颈正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的产业升级阵痛。政府政策倾斜或许能成为阵痛中很好的一根拐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是它绝对不会成为一座一劳永逸的花轿,让自主品牌们躺着就走向国际化。 (本文来源:车时代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