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车企退出机制”恐是马后炮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程远 日期:2012年08月27日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提出“连续两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的生产企业,已经破产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注销其《公告》。媒体解读为“将打破汽车生产资质的"终身制",并为之叫好。汽车业内谈论了近30的“壳资源”问题,终于有了落实在纸上的解决办法。不过在我看来,《通知》似乎是个“马后炮”,现实的意义并不大。
中国汽车业一向以企业多著称。记得1983年9月,经济日报派我去江苏沙洲公社采访当地汽车工业。据国家经委提供的信息,当时沙洲公社有23家汽车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取消了这次采访,但一个公社有23家汽车厂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行政区划调整,沙洲公社划归张家港市,这些汽车厂组建成“牡丹轻型客车公司”,很红火了一阵,但终究还是倒闭了。
1985年全国汽车工业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员对汽车工业的“散乱差”反应非常强烈,要求国家将汽车厂“管起来”。当时因市场严重供不应求,随便拉上三五个人,敲敲打打就可以生产汽车,全国号称有127家汽车厂,而汽车总产量仅二、三十万辆。
这“100多家汽车厂”之说,一直延续了近30年,虽经多年反对“散乱差”,局面并无多大改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壳资源”可以转手买卖,所以汽车厂的数量总不见减少。
1988年中央政府明确了所谓轿车“三大三小”后,就常常听说“今后不再批准轿车项目”,但轿车生产企业却由“三大三小”增加到如今的二十多家,这些企业是怎么生出来的?恐怕大多与“壳资源”有关。
“审批制”开始主要针对轿车项目,在汽车管理部门的官员眼里,微型车“不上档次”,没有给予更多重视,既不允许它们合资,政府也不投入资金,有任其自生自灭之意。所以天津大发、柳州五菱、长安微车、昌河、哈飞、吉林微面等一大批微型车都能自行冒出来,最多时曾达到20多家。
然而,正是这种“无为而治”,没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微型车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了优胜劣汰,最早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自主开发能力最强,且是自主品牌的一统天下,不仅外资品牌进不来,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最健康的产业。
与微型车相反,轿车业最受政府关爱,合资机会全都给了他,反而惯养出了“软骨病”。不搞研发投入,把合资仅仅当成赚钱手段。单纯卖车的确赚钱容易,建一个合资企业,等于挖到一个金矿。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使尽浑身解数向国家要项目。拿不到项目,就花钱收购一个濒临破差的汽车企业,进行改造,冠冕堂皇地进入汽车领域,下一步还可以找一家跨国公司合资。
本来不能进行正常生产的汽车企业,就应当自动失去生产资质,但是因为市场上有对“壳资源”的需求,这些企业就不愿意放弃“没有用处”的生产许可证,亦即“目录”了,于是“退出机制”成了问题,就有“壳资源”交易。
正如姚明在一则公益广告中所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正是因为有企业“进不来”,才导致了另外一些企业“不出去”。如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口,之所以变成稀缺资源,就在于人们没有迁徙自由,“一旦拥有,便决不放弃”。
这种有价转让生产许可证的行为,不仅不合理,而且违法,这是政府部门理应懂得的常识。但是长期以来,他们放纵,甚至有意撮合一些企业转让买卖,使得本是分文不值,可以自动取得的“生产许可证”,竟然成了价值连城的“壳资源”, 变成市场中用金钱交换的“商品”!
市场经济,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特别是竞争性行业,企业本来就应该能自由进出,风险自担。限制企业自由进入,固化企业的生产资质,必然扼杀企业活力。当一些企业不得不花费额外支出跨越这道“门槛”时,既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还导致腐败,因为审批权会成为寻租的工具。
更为严重的是,“审批制”严重阻碍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汽车安全、排放及油耗没有特别要求,或者说标准很低,加之当时人们收入不高,消费能力有限,更没有品牌意识,只要是个车子就行,这对起点低的本土企业进入市场十分有利。但汽车管理部门坚持“高起点,大批量”,严禁本土企业进入,只让跨国公司造车,待本土企业准入时,跨国公司已经“养大”了,自主企业失去了最好发展机遇。
至今我也不明白,既然政府允许一个企业进入某一生产领域,就应当给它一个合法的入门途径;如果不允许它进入,就应当严管大门,这是政府诚信之所在。默许,甚至故意让企业用非法手段“暗度陈仓”,其中究竟暗藏了什么玄机?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2000万辆,相当一批企业规模做到很大,年产销100万辆的已经有4个,同时支持汽车发展的资源几乎到了极限,激烈的市场竞争构成了很高很高的进入门槛,加之发改委已颁布的新建企业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超过20亿元投资、建立研发基地等,过去投资几千万、几亿元就能干一个汽车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再也不是一个“干不了别的就去干汽车”,任谁都可以捞一票的冒险家乐园。
当今的中国汽车业,不用说对一个新进入者,就是最近几年进入汽车业的后来者,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现在市场上所剩不多的“壳资源”,已经很难找到买主,基本上不值钱了。在我看来,有没有工信部的“退出机制”,这种待价而沽的企业早晚得退出去,他们握在手里的“壳资源”不过是一废纸而已。我反倒担心,工信部的“资质退出”通知,会不会成为这些企业撒娇的资本?
[责任编辑:sasa]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
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