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间身边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奢侈元素,心态上难免有些复杂——当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光顾这座城市时,作为“看客”的我们应该报以怎样的眼光?
曾经在泉城路上见到这样一幕:一辆银灰色的奔驰SLK200停在路边,开车的年轻男子把顶篷敞开,在树荫下悠闲地嚼着口香糖听音乐。很多路人为之侧目:“拽什么拽?一看就是暴发户!”
也有另一种人,比如当时和我一起逛街的朋友,见此情景立刻取出数码相机按下快门,一边喜孜孜地说:“街景、名车、帅哥……哇塞!没想到在济南街头也能拍到偶像剧里的场景。”
一方是横加指责,一方是自得其乐,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后者的心态。
存在即合理,这个社会应该有各种层次的商品来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的需求。并且不同消费阶层对奢侈品的定义是不同的,影片《疯狂的石头》里,“班尼路”对于黑皮而言不也是件奢侈的“牌子货”吗?更何况,今天的奢侈品没准儿就是明天的必需品,就拿现在逐渐普及的家用轿车来说,十年前放在哪个家庭都是一件绝对的奢侈品。
除去自我炫耀的成分和“未富先奢”的浮躁心态,奢侈品对社会而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代表了人们物质追求的最高水平,激励我们为一个更实际的目标努力打拼,同时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当我们向外地人描述自己城市的繁华程度时,也往往会搬出一大堆奢侈品作为佐证——看吧,我们济南也有法拉利、保时捷,也有兰蔻、BURBERRY、杰尼亚……奢侈品俨然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标签。
而在五花八门的奢侈品里,名车是一个能够取悦大众的特殊品类。它不像劳力士、百达翡丽只隐藏在有钱人的袖口里;人头马、轩尼诗用来犒劳富人们的胃。名车是街头流动的艺术品,让任何看到它的人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看车展不还要掏钱买票吗?如果别人肯花钱请咱“开眼”,我们何不笑纳呢?
所以,如果暂时不能成为奢侈品的“顾客”,那就坦然做一名“看客”吧,顾客们消费,看客们消遣。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亮色,给茶余饭后提供了谈资——这吃不到口的葡萄,光看着也让人口舌生津呢。
附:豪车品牌 国家 品牌创立时间 进入中国市场时间
2005年
劳斯莱斯Rolls-Royce
总销量796台 NA 幻影(PHANTOM)(668万)
迈巴赫 Maybach 德国 1921年 2004年 NA NA
迈巴赫62(680万元)
宾利Bentley 英国 1920年 2002年
总销量8627台 100台 宾利雅致(998万元)
法拉利Ferrari
5400台 82台 法拉利F430(293万元)
兰博基尼Lamborghini 意大利 1963年 2004年
2.43亿欧元 9台 Murcielago(488万元)
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 英国 1913年 尚未进入中国
5000台 NA 阿斯顿·马丁DB7(588万元)
世爵Spyker 荷兰 1875年 2004年 NA NA
世爵C12(788万)
保时捷
Porsche 德国 1930年 2001年 NA 526台
Carrera GT顶级版本(700万元)
玛莎拉蒂
Maserati 意大利 1914年 1993年 5659台 70台
Quattroporte Executive GT(196万人民币)
下一篇:中国本土汽车抄袭事件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