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销售144万辆,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第一”、“2025年销售1336万辆,成为全球乘用车市场销量第一”、“未来在全球建设50个左右的工厂”……
如此大的口气,如果出自丰田之口,那不足为怪。
可今年接近1000万销量的丰田,已经是世界汽车的“老大”了,何必要等到2025年?
提出这一宏伟目标的是今年上半年产销5万辆、增幅100%的比亚迪。8月30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对20天前F6在深圳下线时提出的两个阶段性目标进行了详细解读,其中不乏振聋发聩之言。
“我们习惯于超过100%的速度增长”,“我们不投资变速箱厂,我们准备把这个产业废掉”,“国外同行业老吓唬我们,说我们造不好这个车,我们不相信他们编的那套鬼话”,“我们搞汽车研发从来没想过请意大利设计师,我们就自己干”,“我们的工厂完全由自己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了‘生产工厂’的能力”,“我们要把F3打造成累计销售千万辆级的车型”……
其实,中国汽车行业从来就不缺颠覆性的观点,也不乏精准的预言。七八年前,当吉利李书福提出“造3万元汽车”的设想,并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扣个壳”的时候,很多人称他为“汽车疯子”。如今,3万元轿车早已成为老百姓的代步工具。李书福“通用、福特迟早是要倒闭”的预言,也差点说中。力帆董事长尹明善的“汽车论斤卖”、奥克斯的“汽车业也会出现国美、苏宁”,虽未实现,但对趋势的判断还算准确。
然而,与这些观点、预言相比,一些中国汽车企业有关产销量、出口量的豪言壮语,其准头就差多了。几年前,吉利曾经提出,到2015年产销200万辆,其中,2/3出口海外。结果怎么样呢?今年上半年,吉利的销量仅仅为9万多辆,全年超过20万辆都很难。
豪言壮语听多了,媒体和消费者也冷静起来。此次比亚迪放出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豪言,就没有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似乎大家都没有把这誓当“世界第一”的话当回事。
不过,从夏治冰的解读中,笔者却听出了一点弦外之音。比亚迪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是建立在电动汽车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基础上的。从长远看,这一猜想未必实现不了。假设汽车电池可以做得足够轻,容量又足够大,同时彻底解决了回收污染问题,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确实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此,传统汽车巨头多年积累下来的众多技术优势,也会消失殆尽。而作为当今全球镍氢、镍镉电池第一大生产企业,锂电池的第二大生产企业,比亚迪如果在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确有机会异军突起。
当然,真正成为全球汽车销量冠军,绝不会像说句大话那么容易。虽然,用发展的眼光看,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完全有可能诞生在中国;虽然,从能源替代趋势以及汽车驱动技术发展方向上看,电动汽车也终将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但是,一个企业要成为世界第一,市场、技术优势只是一个方面,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架构和执行力、人才战略、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等等,同样必不可少。此外,企业领导人还必须兼具突破性的思维、超前的战略决策,以及冷静的头脑和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前不久,奇瑞实现了累计生产100万辆轿车,并完成了与量子、克莱斯勒和菲亚特的合资合作。回想起来,早在三四年前,奇瑞的高层就曾私下向笔者谈论过这些战略设想。当时,笔者的第一反应同样是将信将疑。然而,不事张扬的奇瑞,凭借踏踏实实的苦干加巧干,将看似不可能实现的设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也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一个个惊喜。但愿比亚迪能成为第二个“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