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车牌 | 违章查询 | 年审代办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东莞汽车网 >> 汽车评论 >> 浏览文章

小排量汽车遭遇“中国式”消费尴尬

来源:都市风新闻网 作者:都市风新闻网 日期:2007年07月18日 字体大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王志新

  政策层面虽频频向好市场表现却屡屡欠佳

  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限小”政策的解禁、对大排量车征高额消费税以及国家对“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车的消费鼓励,尤其是今年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导致不少人认为,小排量车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去年才开始全面“解禁”的小排量车在“风光”一阵后,正遭遇不增反降的尴尬。

  权威市场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2006年,在中国轿车销量同比增长36.89%的背景下,微型轿车仅销售32.81万辆,同比下降7.16%。到今年前4个月,小排量车销量继续下滑,以1.0升及以下排量为代表的小排量产品,市场呈现负增长态势。

  近期,市场知名研究机构的报告还表明,无论是第一次购车,还是已有车近期准备更换的消费者,小排量车都非他们的首选。所以,政府和媒体大力宣传的小排量车应该优先发展的舆论导向,对于心理上还是“以大为美”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

  在国家出台多项对小排量汽车而言是利好的政策,外部环境也对小排量汽车的发展较为有利的形势下,为什么小排量车市场反而在中国遭遇消费尴尬?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虽然小排量车单价相对较低,但是,配置不高,技术含量低,节能、环保、安全指标并不过关,腰包渐鼓的中国消费者当然不买账。一位生产小排量汽车的国内厂家高管披露,购车观念和习惯也影响小排量车的发展。在QQ、路宝奔奔等品牌的销售店前,记者和一些来看车的消费者、经销商进行广泛的交流,虽然说法各异,但总离不开“爱大车、讲面子”的“中国式”消费理念。

  据了解,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在买车时总想买一辆价格不是太高,但功能齐全、宽敞、排量不要太小的车。目前,1.6升汽车被许多人认为是“黄金排量”,市场份额很高。

  当然,频繁的价格战也是掣肘小排量车发展的重要原因。业内多数专家认为,1.0升以下轿车早就经历了价格战的洗礼,目前基本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据说,国内某厂家生产的小排量车,单车利润只有200元。国内某知名小排量轿车的单车利润也只有500元。利润太低,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投入研发,制约小排量车的科技进步,导致很少有新产品上市。

  此外,新汽车消费税也已于去年4月1日实施,但1.0升以下轿车的税率未变,使此前人们“微车消费税将取消”的预期落空,导致微型轿车冷场。

  有关专家还表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几个因素是小排量车衰落的原因。

  一是随着国家对汽车安全环保要求的提高,国内许多小排量车产品无法持续升级达标。

  二是近两年合资企业纷纷进入以往不屑一顾的经济型轿车市场,抢占小排量车市场份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排量1.0至1.6升的轿车品种占据市场最大比重,销量达到207.8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54.28%,成为整个轿车市场高增长的拉动主力。

  这一排量段的快速增长绝非偶然。这一排量区间的车型,无论外形、技术、性能、安全等方面,都比较出色,且车型款式众多,价格跨度大,很多车价已经接近小排量车。

  三是目前小排量车多数为自主品牌产品,合资厂商由于这个细分市场的利润有限或不如中高级别车丰厚,而不愿意花力气引进或经营,因此市场上相当多的产品,如夏利奥拓等,都维持着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老面孔。这也是消费者对小排量车缺乏兴致,不选择小排量车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美国、日本、欧洲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比例已达70%%以上。但是我国小排量汽车发展却历经坎坷,被不同程度地戴上“紧箍”。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改变目前我国小排量车的尴尬局面,恐怕非短时间可为,还是需要政策疏导。

  专家建议,我国政府除了加强使用节能环保的“低油耗、低排放”汽车的舆论攻势之外,还有必要对小排量车提供税费、年检、通行权等方面的倾斜,以直接在政策上对消费者进行指引。另一方面,厂商也应多设计和生产精品小车,以打消消费者对小排量车技术含量和安全性的疑虑。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

车行推荐更多>>
东莞汽车网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 2001-2011 都市风汽车网版权所有 东莞汽车网-网络第一媒体门户网站,关注东莞汽车行业动态!
经销商QQ群:35797966 东莞汽车团购QQ群:35909801 常年法律顾问:王树江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粤ICP备09221017-1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莞太路石鼓路段盛嘉汽车城B10号  电话/传真:0769-23125310  E-mail:19917538#qq.com(把#替换为@)  合作QQ:①19917538  

东莞网络警察网上报警不良信息举报工信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