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品牌强力打压下,自主品牌如何支撑起中国汽车的未来?中国汽车业如何赢得未来?
- 产量增长不是关键
虽然按照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产量指标已经提前三年完成,但并不等于汽车工业完成了“十一五”规划。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强调,未来五年,汽车产量的增长不是第一位的。汽车工业已经开始战略转移,在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以后,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强。首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提高企业集团总体竞争能力。
没有强大实力是难以赢得国外同行尊重的,吉利
“中国汽车技术不是世界最先进的,品牌不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我们凭什么与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抗争?中国汽车将来靠什么生存?”面对这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李书福们不得不反思。
显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是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关键。
- 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
中国车企的明天在全球市场。成长中的中国车企暂时还不具备与国际巨头全面对抗的实力。立足、站稳巨大的国内市场,再开拓国际市场是明智之举。
2007年,美国本土汽车产量超过1200万辆,销售了1530万辆新车,其中进口车超过300万辆,仍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日本本土市场需求不到600万辆,大量汽车出口国际市场。中国国内需求旺盛,基本上是自产自销,2007年中国出口汽车近60万辆,进口汽车约30万辆。
全球性竞争必然催生中国的跨国公司,而出口是中国车企走向全球的第一步。张小虞表示,到2010年要实现自主品牌总产量10%的稳定出口。
长期关注跨国公司动态的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汽车企业要从被动全球化走向主动全球化,以全球化对全球化,主动整合全球资源、资本和技术,为自己服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告诉本报记者,全球化要抓好重点市场,如俄罗斯和伊朗等。福田汽车董事长王金玉也表示,中国汽车的国际化战略选择要有顺序,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
- “三大”与奇瑞、吉利们的机遇
“三大”集团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是中国汽车成为世界汽车强国的主导力量。但我们不能忽视奇瑞和吉利们一批后起之秀,他们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和蓬勃朝气。
日本知名学者藤本隆宏分析日本汽车为何具有持续强大的竞争力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构筑体系竞争能力是日本汽车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车企需要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胸怀,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勇气,尽管挑战重重,但联合自强是中国汽车业走向未来的惟一道路。 (本文来源:中国汽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