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WTO)首次裁定中国违反贸易规则,称其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大额关税,认为这一行为违背了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的首次败诉。在WTO初裁结果公布后,美国媒体摆出了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称“输掉汽车零部件官司最终对中国有利”,仿佛老师教训学生一般——“罚你抄作业是为了帮助你进步”,而国内专家则称“不必大惊小怪”,对国内汽车产业来说,难道输掉这场官司真的无关痛痒吗?
这场官司的一个焦点是,在《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中规定,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以及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均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现为25%)。
单纯零部件进口平均仅收10%的关税。
众所周知,对奔驰、宝马、奥迪等高档车来说,国产化率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国产化率不能超过40%,就要白白损失掉15%的利润。简单计算一下,如果取消15%的关税,一辆价值34万元的宝马3系轿车,完全可以在保持现有利润的情况下,将价格降至28万~29万元,而价格降低带来的销量上升,又可以使利润再度扩大。在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单车增加5万~6万元的利润空间,同时增加整体销量,不能不说15%的关税差背后,隐藏着诱人的数字。事实上,从2005年起,欧美的汽车巨头就频频对《办法》发难,看中的也正是这块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蛋糕。
在WTO裁决公布后,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车生产企业纷纷表态,大多数的汽车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所以WTO的裁决不会有影响。暂且不说此类豪华车国产化率是否真的越过了40%的底线,即便如这些企业所言,对现有车型的生产不构成影响,裁决结果仍然存在改变国内汽车市场格局的可能。
细数市场上的豪华车,除了奔驰、宝马、奥迪外,丰田有汉兰达、兰德酷路泽、FJ酷路泽、雷克萨斯全系盘踞进口渠道,沃尔沃目前仅有S40一款车实现国产,通用有欧宝、萨博两大进口车品牌,这一系列海外销量不菲的车型,迟迟不能国产的主要原因是,一旦国产后达不到国产化率的要求,就难以降低售价,随之而来的是销量达不到规模。
不难猜想,一旦取消国产化率的限制,在豪华车市场,这些大量进口销售的以及尚未进口销售的车型,会采用散件组装的方式蜂拥而至,而一直要“向高端走”的自主品牌,不仅还没来得及建立起品牌优势,价格优势也被一步步瓦解,仅仅依靠低利润、低技术的低端车,成为汽车工业强国又从何谈起?
败诉的结果或许很难改变,提高免疫力才是对自主品牌最好的保护。设想若干年后,欧美豪车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自主品牌或许连低端车市场也不能自保。若真如此,现在也不必“大惊小怪”吗?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