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是节节升高的生产、运输成本,上游是激烈竞争下时有下跌的售价,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业犹如“进了风箱的老鼠”。随着成本和售价之间的空间不断缩小甚至接近,汽车企业的生存压力越变越大。
中国汽车业2008
日前,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宣布,与日本新日铁、日本钢铁公司、韩国最大钢铁公司浦项制铁达成协议:2008年大部分铁矿石的价格较2007年上涨65%,品位较高的卡拉加斯粉矿上涨71%。这已是铁矿石价格连续第六年上涨。2003年至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和9.5%。铁矿石涨价势必引发汽车用钢板涨价,汽车业的成本压力再次加大。
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美国通用汽车已经决定提高部分产品的售价。但中国汽车业暂未接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多家国内汽车公司高层对于汽车价格走势的判断莫衷一是。甚至有企业和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成本的节节攀升,2008年汽车降价热潮将无法延续,部分汽车产品甚至会涨价。
涨价派势单力薄
在美国通用汽车表示将上调部分2008款车型售价的同时,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巨头则相对冷静。
据了解,钢厂已经数次与欧洲汽车企业进行谈判,希望2008年汽车钢板每吨价格上涨50欧元。不过,欧洲各大企业目前还没有对此作出明确反应,也未制定较为激进的价格政策。
尽管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新日本制铁公司计划于4月将汽车、家电用的薄板钢价格上调一成至两成(即1万日元至2万日元),但丰田公司社长渡边捷昭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很难将上涨的成本转嫁到成品车上。
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在这场全球汽车企业的生存战中将如何表演,显得格外重要。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主席饶达表示,“利润空间较小的中低价位车可能会涨价。这几年厂家不断降低成本,利润已被极大压缩。2007年以来,CPI上涨较快,令厂家‘腹背受敌’。为保证效益,部分厂家可能会涨价。”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认为,去年所有商品都在涨价,只有汽车在降价,而汽车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均在上涨,因此,汽车长期降价不符合经济规律。理论上汽车有涨价的可能,否则,没法解释现在的经济现象。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是唯一公开赞成涨价的汽车公司高层,其此前曾表示,经济型轿车要涨价,因为钢材、汽车零部件价格一直上涨。经济型车如果不涨价,企业就要亏本。
在中国销售势头节节攀升、以中级车为主的丰田汽车则持相反态度。2月19日,丰田汽车中国总经理矶贝匡志告诉上海证券报,“丰田汽车有能力消化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不会将此转嫁到消费者。”
但是,认为2008年中国车价继续会下降的呼声更高。
饶达则将降价的主力归为高价中级车和中高级以上轿车。他认为,高价中级车和中高级以上轿车可能会降价。2008年将有三个降价高峰期:第一轮高峰在2月底或3月;第二个降价高峰为8月左右,以备战9月、10月的销售旺季;第三轮高峰为11月份,厂家为完成全年销售目标而发动价格战。但“在这三轮降价中,一个车型一年降价两次的概率微乎其微。”
尽管对于2008年中国车价的走势众说纷纭,但2008年甚至更长期,中国汽车价格向上走还是向下走,最终将由市场来决定!
咬紧牙自行消化
2007年,中国汽车业高奏凯歌:2007年共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销售汽车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和谐之音。据wind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11月,累计8832家汽车企业中(包括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改装车企业等),亏损家数达1432家,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高达70.18亿元。
成本上涨和竞争加剧困扰着汽车生产企业,导致众多企业亏损。尽管整车企业情况相对乐观,但压力仍然很明显。导致汽车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外购成本、员工工资,而在原材料中最主要为钢铁、橡胶等。
“车用钢板等钢材价格上涨,对于汽车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无法具体计算。”昨日,国泰君安汽车分析师张欣告诉上海证券报,“但通常越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越能抵消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
上汽集团和东风集团的高层认为,如果车用钢板涨幅在5%以内,企业可以自行消化。而一位接近汽车集团和钢铁集团的人士透露,按照惯例,汽车企业与钢厂有战略协议,如果钢厂对外售价涨幅超过10%,则对大型汽车集团的涨幅可能不超过5%;同样,如果售价跌幅超过10%,对这些汽车集团的售价可能只下降5%。至于具体涨跌幅度,由各大汽车集团与钢厂谈判而定。
此外,橡胶价格上涨,将导致轮胎价格上涨;纯碱价格上涨,将引发玻璃成本的增加。数家中国排名居前的汽车玻璃企业私下表示:“不排除提升汽车玻璃价格。”
但成本上涨,并不意味着售价可以提高。
“如果别人都不涨价,我们也不可能涨价。因为这会影响到产品的销量。”一位自主品牌汽车高管无奈地说。
更多业内人士将能否降价的权力给予了市场:如果供应过剩,则只能死扛着不涨价甚至降价,谁能扛到最后,谁将胜利。
毕马威国际LLP全国汽车行业负责人DaronGifford表示:“尤其在亚洲,生产能力过剩是一个问题。在毕马威的调查中,45%的高管人员认为生产能力过剩将成为中国市场未来5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记者评论:该出招时就出招
在其它产业纷纷传出“因原材料价格不断提高,故调高产品出厂价”的消息时,汽车业与家电业一样,唯有孤独地留守在成本不断上升、价格不断下降的“风箱”中。
谁有实力忍受持续的亏损呢?即使连通用汽车这样的全球巨头,亦在成本面前低下了头,举起了涨价的大旗。放眼中国汽车企业,谁真正具备与通用汽车抗衡的实力?
但我们的汽车企业还是不涨价。并非不愿意,而是不能够!因为现在是买方市场,竞争对手都不涨价,同样条件下,谁先涨价谁倒霉!
自2005年以来,李书福几乎年年都叫着经济型轿车应该涨价,而吉利汽车盈利能力也确实充分体现成本压力。连号称“要像卖西瓜一样卖汽车”的李书福,也无法忍受了,由此可见经济型轿车生产企业的压力有多大。不过,精明的李书福还是没有选择涨价,。因为竞争对手奇瑞汽车、夏利汽车等都在降价。
据悉,钢材占汽车生产总耗材的70%至80%。粗略计算,一辆自重1.6吨的轿车,钢材用量可达1吨左右。如果钢材用量降低8%或10%,其成本自然降低。
第二招施在生产和管理环节。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告诉记者,广汽集团不仅要消化原材料增加的费用,而且要根据规模的扩大降低成本。
但在这些传统解困方式之外,汽车企业是否还可以寻找其他降压方式呢?
如在预测到未来原材料价格呈上升趋势前,参股重要的原材料或高利润零部件供应商,宛如日本钢铁企业直接或间接参股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一样。如此一来,当钢铁等重要原料价格上涨时,汽车企业亦可从参股公司中获取部分回报,从而部分抵消掉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吴琼)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
上一篇:全线飘红国内豪华车市场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