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天
近来,汽车价格再次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人们早已对降价习以为常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涨价的“不和谐音”。对此业内外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报记者在北京车市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这点涨价之声早已被更大的降价呼声所淹没。
国家银根收紧、原材料价格上升、能源紧缺……这一切使生产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加之多年来汽车价格的不断下调,不少汽车企业利润已经很薄,过大的成本压力已难以自身消化。适当上调产品价格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然而,车企的涨价可谓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市场反应也是贬多褒少。企业仿佛做错了事,有逆潮流而动之嫌。
其实,涨价也罢,降价也罢,都事出有因,难说对错。企业生产是要有利润的,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可是在当今汽车品牌繁多、产能超过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涨价并非易事。不少品牌车降价、优惠还难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更何谈涨价呢?汽车企业因此陷入两难境地。
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似乎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消费者总希望价格低点再低点,生产经营者则期望赚取更大的利润。如何在解决成本上升与消费者意愿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消费者而言,涨价未必就是坏事,降价也并非一定是好事。如果真是受成本所困,企业真是为保证产品品质,适当涨价消费者是能理解的。因为如果不计成本地一味降价,甚至减配降质,消费者不仅得不到实惠,利益还会受损。
笔者一直不赞同过分强调降价的作用,因为过度降价很可能导致生产者为迎合低价需求,在无法承受成本压力时作出减配降质的选择。尽管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事实上在车价不断下调的今天,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原本的激光焊接车身长度缩短,原本车身喷漆前的两遍底漆变成一遍……我们在谴责这些生产企业缺乏诚信的同时,也应自省,不要让不断提升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一味追求的低价格使一些企业做错事。
笔者想说的是,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遵从经济规律。企业不要想一夜暴富,消费者也不要奢望不切实际的低价格。何时消费者不再以车价高低作为自己购车的第一依据,车企不再仅以利润而是以价值作为定价依据,何时我们的车市才算成熟,车价才能真正回到正确、合理的轨道上来。让我们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本文来源:中国汽车报 )
上一篇:用“满意工程”留住销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