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主品牌
现状篇
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了50多年后,人们突然发现,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巨大牺牲。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工业一样依赖于合资模式,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带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缺乏自主的品牌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国内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没有话语权。“拿市场换技术”的传统合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事实上,早在1997年,相关人士已经意识到这是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中国企业不拥有自主的技术和品牌,市场和商机永远把握在外国人的手里。是否能够掌握汽车的核心制造技术和专利,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暗流中开始涌动。1997年3月,奇瑞公司在安徽成立,成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新生力量。1997年11月,吉利的第一个轿车的模型终于出来,从此吉利走上造车之路,此后陆风、长城、海马、华晨也陆续崛起。
10年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渐发展壮大。
2005之前:自主品牌一度迷失
所谓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绝非新鲜话题。在乘用车领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汽车业就拥有了自主品牌红旗和上海牌,它们是中国仅有的两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品牌。其中,一汽红旗牌轿车的首批乘用者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和干部,是一种身份的尊贵象征。而上汽的上海牌轿车则成为上世纪60年代上海百姓婚车的主角,在其诞生的27年里,销量达到了7万辆,一度热销。当然,由于多方面因素,虽然拥有了两大自主品牌,但中国的乘用车工业并未真正发展起来,这两个品牌的市场表现一般,也并未真正走向世界。
随后,在“引进来”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汽车产业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逐步进入了一个“大合资”时代。在这股汹涌澎湃的合资大潮中,十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以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上汽集团三大汽车集团为主体的大格局。中国汽车产量在1992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达到了100万辆、200万辆、300万辆、500万辆。中国社会正由此走向真正的“汽车时代”。
尽管如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合资时代空前繁荣,但中国汽车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构想基本落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招牌下,汽车合资公司50对50的股比只是一块“遮羞布”。有识之士开始惊呼:我国汽车工业的主体在迅速滑向“巴西模式”,已经成为外资品牌的加工厂。
2005:在期盼中回归
自主品牌在一度迷失之后,开始在各方关注与支持下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经历了几年的夹缝生存,终于在2005年迎来了被人们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元年”。人们普遍形成的共识是,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走“自主品牌”的道路。
自此,奇瑞、吉利、哈飞、长安、江淮、比亚迪等一批做自主车的厂家慢慢为人们所知道并熟悉。虽然这些厂商到目前为止还主要专注在微型车、经济车型领域。但是他们的实践和探索已经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完全可以走自主品牌的道路,并且也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2000年以后,国内汽车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以高于行业平均的发展速度,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他们通过合资日益壮大,但并未一昧沉浸在“赚钱”的氛围里,他们正在或者已经逐步摆脱合资与合作,开始有意识、有战略的发展自主品牌,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品牌。这方面,上汽、一汽、东风均开始有所动作。
截至2005年,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取得了令人肯定的成绩,其代表厂家如奇瑞、吉利、长城等在市场份额、盈利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5年自主企业销售呈现较大的增长,销售增幅43.4%,而2004年自主企业的销售增幅仅为3.5%。其中,奇瑞汽车销售18.9万辆,增幅达118.8%。目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售的车型还是多集中于经济型车。在A00级轿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5%的份额;在A0级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0.4%的份额;而在A级车中,自主品牌的份额只有5%。
2005之后:找准市场出现空前“繁荣”
2005年以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通过采取延长车型产品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车型价格等一系列的措施,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主流自主品牌车型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供需两旺、持续热销的状态,一些热点车型甚至还出现了排队购买以至于加价购买的现象,而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以51.3%增长率领先合资企业36.3%的增长率,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接近25%。而在2007年前7个月的轿车销量排行榜中,奇瑞跻身四强,一汽夏利和吉利位列第8位和第9位。
自主品牌轿车在中低端有一定市场,但在中高端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当有限。近几年,随着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品牌形象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其汽车产品质量被消费者接受,自主品牌企业开始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不约而同地将产品线向利润率较高的中高端市场转移。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在5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2005年以来奇瑞东方之子、旗云、吉利金刚、中华尊驰、骏捷和比亚迪F3、一汽奔腾等10万元左右的车型纷纷上市,这些车型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领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销售成绩。
此外,自主品牌企业在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主要出口到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在向中南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进行开拓。目前,我国出口的乘用车在中低端轿车以及SUV等车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也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出口中的重点。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公布的数字,2007年上半年我国轿车出口达到34456辆,比去年全年的出口量多3331辆,其中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总量达到20020辆,同比增长467%,占全部轿车出口量的近六成。因此,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体利润率下滑的情况下,出口海外市场已成为自主品牌企业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另外,为了与国外品牌一争高低,近一两年中,江淮、长安、海马、双环等我国很多知名自主品牌车企还悄无声息地换下了其使用多年的老车标,同时,启用包含各自精心创意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新标。有业内人士表示,自主品牌车企这一看似不约而同的行动,很可能隐藏着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车企正以“变脸”为契机,寻求与国际知名车企一较高下的机会,目标同样是瞄向更宽广的国际市场。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车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