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6月29日报道 每到一个汽车厂家采访或办事时,我都很留意两件事情:一是看这家汽车厂生产的汽车在当地街上跑得多不多;二是看厂家员工停车场上自家的车多不多。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一件事情,它反映的是汽车厂家在当地消费者和员工心目中的形象问题,而它又往往折射出汽车厂家在管理、营销、企业文化、社区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消费者对待本地企业产品的态度,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十分相信本地品牌,认为产品出了问题,厂家跑不掉,所以本地品牌在当地的优势十分明显,经常处于垄断地位。另一种则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当地人一提起这个品牌就摇头,而在外地却十分畅销得很,原因在于当地人对本地品牌的缺点了如指掌,而外地消费者不一定知道。
汽车行业大多数属于第一种情形,特别是合资品牌的车型,在当地城市的街上随处可见,比如广州三大日系厂家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0%;在上海,街上看到最多的是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车型;在东北则是一汽大众的车最多。然而,自主品牌的差异就较大了,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虽然比不上合资品牌,但销量基本上能处于前列,比如在合肥的大街上,可以经常见到江淮的车,比亚迪F3在深圳做到了单一车型销量第一。而做得不好的企业,不仅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少得可怜,在全国市场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我曾去过浙江某地的一家汽车厂家,令人吃惊的是街上几乎没有看到一辆该厂家生产的汽车。我问出租车司机是何原因,他说:“这个厂家的老板是出了名的大老粗,内部管理出了名的乱,谁敢买他们的车啊?”听了他的话,我才终于明白这个汽车厂为什么在全国市场也是一塌糊涂:连本地人都忽悠不了,哪能忽悠全国人民呢?
而在员工买车问题上,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的差异更明显。据我观察,合资企业绝大部分员工都愿意购买自己企业的车,除了对产品品质放心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企业给员工的折扣较大,一般都在8.8折、8.5折左右,有的厂家甚至给出7折的优惠,也算是给员工的一种福利。当然,我也发现有的合资企业员工“胆大包天”,买了别的品牌车型,堂而皇之地停在公司停车场,特别扎眼。说实话,我还是挺佩服这些员工的勇气的———他们就不怕被同事说成“卖厂求荣”吗?
相比之下,自主品牌企业员工购买自己产品的比例低得多。前不久我竟然发现一个汽车厂家销售部的几个朋友都不约而同地购买了某合资品牌的新车,问其原因,一是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没信心;二是公司抠门,给的折扣太低,还不如到4S店砍价得到的实惠多。个人认为,这些自主品牌的企业领导人眼光过于短浅:每一位员工在当地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员工都不愿意买自己制造的车,当地消费者又哪敢买你的车呢?连当地消费者都搞不定,又如何去搞定全国消费者呢?
说到最后,想改写一句话:“兔子也要先吃窝边草”,还有一句:“连窝边草都吃不到的兔子,绝对不是好兔子。”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向寒松)
上一篇:给车型起个好名 等于赢在起跑线上
下一篇:拜托专家说点“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