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关,降价这把利剑就被翻来覆去地挥舞,整个车市进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各车型互相影响、互相制衡,好一派狼烟四起的竞争景象
每年一到四季度,降价促销都会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今年也不例外。这不,国庆一过,降价“吆喝声”此起彼伏——POLO全系优惠幅度达8000元。
官方指导价为24.68万元的马自达Wagon现在的优惠幅度达到了4万元。大幅优惠的原因是厂家希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2007款骐达的最大降幅达2.5万元;在4S店,雅阁经典版2.0L的车型可以优惠2.5万元-3万元左右,2.4L的可以优惠现金3.6万元-3.7万元甚至更多。
暗箱操作,一头雾水
笔者了解到,此轮降价,许多汽车厂家主要打的是经销商的旗号,但幅度大、涉及车型多、价格变化越来越频繁,而且这种变化多是经销商的暗箱操作。在这些降价信息的背后,人们搞不清楚,到底哪些是厂家授意所为,哪些是个别经销商的短期促销行为。有趣的是,在有些经销商低价销售之后,厂家又站出来辟谣说没有降价,言词切切,搞得消费者一头雾水,降价“效应”可想而知了。
有专家分析说,由于消费者对于价格很敏感,所以降价也要把握分寸和火候,早在进入9月以来,一些厂家相继宣布降价,从表面上看对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件大快人心之事,毕竟买车比以前便宜了。但大凡在此之前逛过车市、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其实厂家用“高性价比”、“引发价格地震”等语句大张旗鼓地宣布降价以后的价格,在经销商处早已经与其持平,甚至有的比其还要低很多。厂家降价对消费者来说已经缺乏实质意义。正基于此,让多数厂家感到失望和痛苦的是,在轰轰烈烈地宣布降价之后,往往遭受的却是一瓢凉水——市场反应平淡、短期内很难出现产品销售迅速提升的情况。
目前汽车市场上屡屡被厂商奉为制胜法宝的降价,早已成了他们忽悠消费者的一种手段而已,高高举起的降价大旗,不过是市场炒作的又一个“噱头”而已,所谓的动辄几万的降幅只是在厂家指导价的基础上的优惠幅度,而在经销商的实际销售中,消费者很难得到这样大的优惠。
一降再降,影响减弱
谈到降价“效应”,尽管车价一降再降,汽车降价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一轮又一轮的降价行动,不仅没有令国内汽车市场出现预期的争相抢购场面,反而加重了部分消费者等待观望的心理,“持币待购”让厂商们很是头痛。
如此发展下去,厂商们似乎将陷于一个怪圈:推新品,老型号的销量就直线下降,不推新品呢,市场份额就要被竞争对手蚕食;降价,车不见得就卖得好,拒绝降价呢,车又肯定卖不动。随着市场发展日益变得理性,汽车业将像国内其他产业一样遇到严峻的挑战。当人们不再把汽车当作一种奢侈品而是当作一个普通的代步工具时,人们的眼光将越来越挑剔。
降价是经营策略中最原始的一种手段。几年前,在国内汽车市场并不成熟,消费者的购车理念也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价格成为了主导销售的关键一环。国内车商在屡试不爽之后,将其看做了占领市场份额的不二法门,往往在销售疲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价。然而,反观今天的消费者,虽然商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价,却产生了一种等待心理,总觉得应该还会降吧,于是持币待购心理坚定。
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95.82%的消费者认为目前国内中高级车价格并没有达到合理价位,33.38%的消费者选择等待其降到心理价位后才会出手。车商在压力面前,又不得不再次降价。商人总是要追求利益的,面对越来越低的价格,他们也只有在成本上做文章,产生的后果有可能就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到最后,成了一个厂家暗中叫苦,消费者也得不到好处的局面。
无章可循,苦修高招
在汽车降价无章可循的时下,买车真的变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再简单地为某款车降价而狂喜,也不会为某款新车的上市而盲目购买,面对变幻莫测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的心态已经平稳了很多。
由于多数厂家在年初都调高了今年的产销目标,因此,今年的年末冲刺不容乐观。在剩下的这2个月时间里,厂家和经销商的压力都会很大,如果除了降价之外再没有新的招术,部分厂商完成今年的销售目标将可能会有些困难。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事物在发展、市场在变化,特别是当汽车价格逐渐和国际接轨,价格空间似乎无路可退之后,厂家还能频繁使用降价这一招吗?比如,能否换一个思路,用性价比和使用体验两条准绳同时来约束降价行为,尽量用“以性能为中心”的性价比取代“以价格为中心”的性价比。中国的汽车企业应该在降价之外,再苦修一些新的高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