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车牌 | 违章查询 | 年审代办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东莞汽车网 >> 汽车评论 >> 浏览文章

世界的第三极高速路上的中国汽车业

来源:都市风新闻网 作者:都市风新闻网 日期:2009年05月13日 字体大小:【
来源:《财经时报》 作者:刘霞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心。2007年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上,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新变化,创新、协作代替了守旧、单打独斗,而这正拉伸了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深度和广度。

  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超过22%,大大高于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市场增长率。

尽管因为今年汽车降价损失了近40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但整体经济效益依旧不错,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从2002年汽车产销量突破300万辆大关,到今年有望突破850万辆,短短5年中国汽车市场年产销量增长了近两倍,而轿车市场年销量更是增长超过4倍。如今,中国汽车工业愈加明显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不断加大对中国合资企业的投资力度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大众福特通用丰田等跨国公司相继追加投资、扩充产能、建立零部件基地和研发中心,刚刚拆分不久的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忙着完善各自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在所剩不多的中国企业中抓紧物色新的合资伙伴。中国汽车市场国际化竞争进一步升级。

  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合作,已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80%左右的份额。中国汽车特别是轿车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更多体现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所以今年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新款车型被引进到国内市场。12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破天荒地一次性审批通过80多款轿车、MPVSUV的生产权,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各有15款新车上榜,一次公告中有如此多的新车获批为近年少见。

  实际上,从2006年至今,上榜国家发改委产品公告目录的自主品牌车型已累计达数百款,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终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超过了合资品牌。今年,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登上了100万辆产量的新台阶,不过,产量的领先并还没有立刻传导到销量环节,在合资品牌“上压下打”的攻势面前,自主品牌依旧要经历一连串“成长的烦恼”:以自主品牌为绝对主力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出现需求性萎缩,而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向中级车市场腹地挺进的过程并不顺畅,与合资品牌相比仍然处被动地位。

  于是,内资外资寻求合作、自主品牌集体换标、商用车企转战轿车,是自主品牌在经历挫败之后,寻求解困的新突破。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2010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到60%以上。虽然距离该目标尚且遥远,但自主品牌轿车的阵营正在不断壮大,一方面合资企业在今年争先恐后启动了开发本土品牌的计划,另一方面长城江淮众泰、青年、江铃等国内商用车企业成功进入轿车领域,为实现3年后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更多竞争者的加入,使得开拓海外市场成为这一阶段中国汽车企业释放自我价值的另一种现实选择。为了引导出口企业之间保持良性竞争,商务部联合政府五个部门对出口经营企业实行生产授权经营管理,出口秩序得到有效规范。今年1-10月,汽车出口单价比去年增长了32%,达到1.16万美元,出口整车的质量和档次比以往有所提高。

  今年国内整车出口的中坚力量非华晨奇瑞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莫属,比例占到90%以上。面对未来的海外市场,多家汽车企业筹谋出了更长远的海外战略,长城计划汽车销售内外比例达到1:1,吉利要在2015年把2/3的产品卖到海外市场。2007年,中国汽车企业终于走出了海外规模设厂的第一步,但在高速增长的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却集体碰壁。

  除了角力国际市场,中国汽车企业今年加入了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竞赛,长安、比亚迪等中国汽车企业相继抛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在全球性能源紧缺和不断恶化的环境面前,虽然至今仍未见哪家公司研制出可以大规模替代现有燃油驱动系统的新能源车,但也正因为如此,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车、生物柴油车、新燃料车、氢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纷纷问世,今年跨国汽车巨头已把新能源领域的战火烧到了中国。

  为了规范目前国内良莠不齐的新能源车投资项目,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便有章可循。

  无论是跨国巨头对中国市场的寸土必争,还是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开疆拓土,在日益低迷的美国市场和严重萎缩的日本市场面前,中国汽车业无疑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第三极”。

  跨国公司加大投资

  事件回放:▲ 12月,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向中国投资50亿美元以扩展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还计划增持总部设在柳州微型车生产商柳州五菱的股份。

  ▲ 11月18日,大众集团监事会发布未来3年内公司投资计划,董事会主席Martin Winterkorn称,中国仍然是大众投资的重点,未来3年内将有210亿欧元投向中国市场。

  ▲ 大众集团在10月22日表示,将加大在中国所建合资企业的研发力量。大众发言人说,大众与一汽和上汽建立的合资企业将投资4亿美元设立企业的研发机构。

  ▲ 今年8月,丰田公布消息称,将投资9.6亿元在华建设新发动机基地,计划在2009年3月建成。丰田正在与广州汽车公司讨论建立第二家工厂以应对市场持续增长的强劲需求。

  ▲ 4月26日,长安福特马自达三方共同投资25亿元人民币(约合3.125亿美元)在中国南京建立的新引擎工厂投入量产,向三方合资企业提供引擎。该厂年生产能力为35万台,目前生产马自达的BZ系列引擎。

  ▲ 通用汽车公司投资20亿元人民币(约合2.63亿美元)在华南建立的引擎工厂8月投产。

  ▲ 通用汽车公司10月30日宣布与中国政府和国内一家领先的大学合作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一家先进的替代能源和环境研究中心。而就在两周前,通用刚刚宣布斥资2.13亿美元与上汽集团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合作在安徽省建立汽车测试中心,中心第一阶段的建设将在明年底前完成。

  ▲ 丰田汽车公司与合作伙伴一汽集团4月23日宣布,投资2.7亿美元在天津建立一家年产22万台引擎的工厂。新工厂年中开始生产新款卡罗拉搭载的引擎。新工厂将生产1.6升和1.8升ZR引擎,采用丰田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双VVT-I(智能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该引擎是首次在日本以外的地区生产。

  自主品牌变中求存

  事件回放:▲ 8月22日,奇瑞第100万辆汽车奇瑞A3在安徽芜湖奇瑞汽车第三总装厂正式下线,奇瑞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第一个产量达到100万辆的企业。

  ▲ 吉利、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企业今年纷纷更换了自己的标识,刮起了一股自主品牌集体换车标之风。

  ▲ 7月19日,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广州本田首开在合资企业中打造自主品牌的先河,未来广州本田的自主品牌将启用新标志,首款轿车将于2010年投产。而就在此前一天,德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宣布,双方将合作开发帕萨特领域的后续车型,自主研发的首款中高级轿车将于2009年在中国和北美市场同时上市。

  ▲ 一批商用车企业进入轿车领域。11月7日,长城汽车轿车项目终获国家发改委轿车目录审批,拿到了轿车“准生证”。而此前,江淮汽车已经率先取得了轿车生产资格。而已经进入SUV领域的众泰汽车则在5月入股江南汽车,也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此外,浙江青年汽车也在今年进入轿车领域,将在明年初推出第一款轿跑车江铃汽车的首款轿车陆风风华也于10月正式上市。

  ▲ 今年国内车市掀起合作、合资的资产重组热。今年6月29日,标致雪铁龙集团(PSA)与哈飞汽车集团签署了旨在研究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可行性的理解备忘录,生产PSA集团下的轻型商用车,而之后又有东风计划出资20亿元人民币参股哈飞汽车的新闻传出。

  ▲ 7月4日,奇瑞与克莱斯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利用奇瑞在中小型汽车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和克莱斯勒公司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开拓北美和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

  ▲ 自英国罗孚收购案后,南汽名爵与上汽荣威之间就拉开了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在历经艰难的多轮谈判与磋商后有望达成全面合作的计划。

  中国车企海外拓疆

  事件回放:▲ 商务部于2007年3月1日下发《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全国超过800家汽车出口企业退市。

  ▲ 出于对本国汽车工业的保护,俄政府决定从9月15日起停止签订新的外国汽车组装协定。在此之前,中国本土企业如奇瑞、长城、力帆、吉利、中兴、北汽控股等都提出了在俄投资建汽车组装工厂的计划,但已全部陷于停顿。

  ▲ 8月15日,奇瑞与伊朗最大的汽车生产商霍德罗汽车集团和加拿大投资公司Solitac共同投资3.7亿美元在伊朗北部的Babol建厂。这家工厂将组装奇瑞紧凑型的S21 轿车, 由奇瑞提供散件,在伊朗和周边国家销售。

  ▲ 今年10月,“华晨汽车集团中华骏捷俄罗斯KD(散件组装)”项目在沈阳华晨金杯正式签约。按照协议,华晨汽车将在未来5年向俄罗斯KD出口107589台中骏捷轿车。这是该公司继2006年底在德签订15.8万辆中华出口协议、今年3月签订8万辆金杯海狮轻客出口俄罗斯协议之后的又一笔“10万辆级”出口大单。

  新能源汽车启动

  事件回放:▲ 12月13日,中国自主研发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长安杰勋下线,从整车、发动机到混合动力系统,均实现了完全自主开发,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已经掌握了混合动力核心技术。

  ▲ 三大汽车巨头中国新能源战略提速。10月29日,通用汽车拟在华设立汽车新能源研发中心,明年通用在华投放的首款混合动力车型将正式上市。而4天前,大众、日产也相继发布了推进在华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最新计划。

  ▲ 自主品牌比亚迪汽车宣布:2008年下半年正式量产比亚迪铁电池双模混合汽车,纯电动汽车也将于2009年正式投入市场。

  ▲ 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从11月1日起开始,要进入新能源车生产领域的汽车企业,必须通过审批。《规则》首次明确了新能源车概念(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规则》对企业上马新能源车项目设定了15道“准生”门槛。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

车行推荐更多>>
东莞汽车网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 2001-2011 都市风汽车网版权所有 东莞汽车网-网络第一媒体门户网站,关注东莞汽车行业动态!
经销商QQ群:35797966 东莞汽车团购QQ群:35909801 常年法律顾问:王树江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粤ICP备09221017-1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莞太路石鼓路段盛嘉汽车城B10号  电话/传真:0769-23125310  E-mail:19917538#qq.com(把#替换为@)  合作QQ:①19917538  

东莞网络警察网上报警不良信息举报工信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