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发布公告称,核准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波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汽车发动机项目。
业内人士分析称,发改委公告既出,意味着波导的造车计划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从奥克斯、五粮液到春兰、波导,几年来,行业外资本的造车梦想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奥克斯黯然退场、五粮液心随梦碎,经历了几番风雨后,“波导制造”终见彩虹。
|
筹谋日久
波导意欲进军汽车制造业这一战略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筹谋。据了解,该战略由波导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波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波导科技”)负责实施。
早在2003年,波导科技就曾投资1亿多元控股南汽集团旗下的无锡汽车车身有限公司,并宣布正式进军汽车产业;2004年,波导宣布全盘撤资,双方合作流产;2005年,波导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轿车立项,但被驳回,波导独立造车梦碎;2006年,波导、南汽“复婚”的消息曾经一度甚嚣尘上,但最终的结局是波导与长丰携手,双方于2006年10月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湖南长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公司生产家用轿车,总部设在长沙,生产基地位于永州。
显然,波导看好汽车产业,虽然一波三折,依旧锲而不舍,欲将其打造成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波导做出如此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残酷,利润大幅缩水。
据了解,虽然在国产手机中,波导一直是“带头大哥”,但目前国内手机市场被外资大举攻掠、产能普遍过剩,有分析数字显示,国产手机所占市场份额只有30%左右,大半江山落入国外品牌之手,由于核心技术难以突破等原因,国产手机处境尴尬。市场环境如此,一家国产手机企业在国外品牌的蚕食鲸吞中“挣扎”,能分得多少利润可想而知。
10月底,波导股份发布“2007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称:“由于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以及毛利率不断下滑2007年全年的累计净利润将出现较大亏损。”所以此番波导快马加鞭进军汽车产业,是拓展,更是自救。
多方蓄力
据了解,这次获批的汽车汽油发动机项目由长丰集团与波导科技共同投资兴建,总投资额15亿元,产能规划为单班年产15万台。
该项目从英国引进6条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将以国际先进的发动机为原型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发动机。据称,发动机排量将涵盖1.5L、1.6L、1.8L、2.0L等,可搭载轻型客车、中级轿车、MPV、SUV、皮卡等多种车型。
发动机项目只是第一步,最终目标显然是乘用车领域的整车生产。
早在2005年,波导科技出资2000万元收购了宁波神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得到其轻型客车、城市公交车的生产资质。按照规划,到明年8月,神马汽车将自己制造汽车底盘,形成整车制造能力,成为年产5000辆高档大巴、城市公交和城乡营运中巴车的汽车制造企业;同时,神马方面还与天津一家企业合作进行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准备上马生产纯电动公交车。
与此同时,波导科技大规模启动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除了波导科技自身研发、生产的自导航终端、车载显控系统、车载多媒体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外,公司在减震器、制动器、汽车前后悬挂横梁及前后轴、底盘零部件等也有产业规划。
诸多挑战
发动机项目获批,波导的造车梦初现曙光。虽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新建乘用车投资项目应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生产,但是拥有发动机的生产资格并不意味着拿到整车“准生证”,从发动机到整车,波导若要实现突围,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
首先,国内汽车市场环境已发生变化,车企林立、车型众多,各级细分市场的竞争都趋于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日渐突出,车价“降”声一片,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自主品牌虽然销量增长、排名上升,但所占的全国市场份额却在下降。波导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在技术研发、产能建设、产品投放、成本控制、市场策略、销售网络、售后保障等方面都需要“白手”起家。
特别是政策与市场都对汽车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技术制高点的争夺是车企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这一方面,波导虽然也有可能借长丰等合作伙伴的优势或者直接实现资源整合,但在上述方面自主品牌面临合资品牌“围追堵截”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并非一蹴而就。保全自身尚且不易,“借力”或“整合”也未见得一试就灵。
同时,国家对于轿车的产业政策在逐步收紧,进入门槛也在逐步提高。江淮、长城等汽车制造企业拿到轿车“准生证”都经历了许多波折。有消息称,长丰轿车的“准生证”是通过波导与之联手拿下南汽新雅途曲线获得,今年10月下线的骐菱,悬挂的是长丰徽标,出了钱和力,“波导”何时能够独当一面,实至名归?
在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品牌与质量是自主品牌最大的短板,质量要待产品上市,经过市场的检验方见分晓,现在无从谈及;品牌影响力方面,波导作为手机品牌,含金量自然不菲,但未来如果作为汽车的标识,会有多少人认可?如何实现品牌转换,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这也是波导必须考虑的问题。
再次,汽车行业是一个前期资本投入较大、后期投入也需要保持一定强度、投资回报期较长的产业,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位保证与支撑。当前CPI上扬,原油价格高企,铝、钢、塑料、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车企成本风险增加。虽然有消息称,波导欲斥资30亿进军汽车产业,但如今集团主营业务业绩预期报亏,在资金的持续投入与周转上能否应对自如,不得不让人担忧。
五粮液、比亚迪、春兰、格林科尔、奥克斯……这些行业外资原本都想来分一杯羹,征战也曾轰轰烈烈,历经市场淘洗后,大多数早已成过眼云烟,只有比亚迪硕果仅存,波导历尽艰辛才算一只脚跨进了门槛,但未来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与吉利、力帆等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业时受到民众热捧不同,波导还未完全进入就已面临冷嘲热讽,有的甚至讽刺说“波导将来是手机业造车第一,汽车业造手机第一。” 可以预见的是,波导的汽车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上一篇:加重售后服务砝码汽车厂商攻心有术
下一篇:产品线伸向何方独立一年海马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