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日常用品中最贵的一种,它们占据杂志、电视和网络的巨大篇幅,它们会向外界透露拥有者的个性、品位、收入以及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无情的环境污染者。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车丑得要命?
也许你不认为汽车的设计有问题,但在为了买部新车而搜寻了几周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圆头圆脑的造型、繁复口罗嗦的内饰、毫无品味可言的地毯……那些丑陋的仪表盘简直让人看了就生气。另外还有那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新技术和新功能,以及非常冠冕堂皇的“绿色”声明。任何一款车,如果在某一方面得了高分,在另一方面就必然是个灾难。就比如说丰田的Prius,以环保为卖点,但在外形、可操作性或其他任何一方面,都没能让人感受到丝毫的驾驶乐趣。可怕的英国环保车G-wiz 也一样,甚至更差。
汽车生产商每年投入难以计数的资金,吸引消费者买自己的车。因为没有哪款车是可以在技术上领先很久的,所以外形因素和驾驶感受就显得愈发重要。但是现在看来,在两方面都做得很好的少之又少。原因如下:
1. 发动机高于一切
发动机关乎一辆车的性能,所以汽车生产商重资投入在发动机的研发上,然后在汽车广告上大书特书发动机的优越之处。
他们的投资得到了回报,正面的和负面的都有。虽然有了更多更安全、更可靠和更快的车,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个行业依然深陷在破坏环境的泥潭里,难以自拔。1997 年混合动力车Prius发布时,人们都认为那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氢燃料电池车就在不远处。但是10年过去了,环保车的技术仍然止步不前,混合动力车仍没有合适的替代品。
2. 内饰都被忽略了
发动机是第一位的,外部造型是第二位的,翻看汽车设计的历史,会发现有很多知名的汽车外形设计师。但是内饰—乘客和驾驶者最常看到的部分—却经常被忽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很多车都有不舒服的座椅,仪表盘不但不美观而且还复杂得要命,各种按钮和旋钮别扭地挤在一起,极不方便操作。
1999 年,福特公司的021C 概念车发布,由澳大利亚设计师马克·纽森(Marc Newson)设计。这款车的内饰设计很精巧美观,立刻就被评为革新产品,可见此前人们对这一部分是多么缺乏关注。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Fiat500 和Nissan Micra 都很不错—但还不够。
3. 外形设计也非常棘手
虽然汽车外形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却并没比内饰好到哪儿去,也许是因为汽车的外形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非常高,能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少之又少。设计师在设计外形的时候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它是否足够坚固到支持汽车的引擎和悬挂系统,在高速行驶时顶棚会不会掀翻,还有很多的安全规定需要遵守。外壳设计同样富有挑战。设计师必须巧妙地将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玻璃、金属和其他材质的部件,这本身就是个难题。更不用说,车身设计中几乎没有直线存在,所有你看上去是直的线条实际上都是弯的,而且是不规则的曲线。这样的线条在手机设计中都需要费一番工夫才能实现,更不要说在一辆汽车上了。
4. 集团设计的魔咒
人们说,设计就是挑战,有天赋的设计师热衷于接受挑战。但是对大多数汽车设计师来说,他们面临的不单是技术和安全上的挑战,还有来自一条冗长而官僚化的设计流程的挑战。总是会有很多个设计师在设计同一辆车的不同部分,所以最后的结果看上去不那么和谐(Fiat 500 的车头和车尾就不太协调)。
此外,设计师的意见也常常得不到尊重和贯彻,相反,还常被高层们随意篡改,并在实施过程中“掺水”。所以我们看到的汽车设计总是倾向于保守和雷同,大公司间又总是互相抄袭。
大多数集团设计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但在汽车这种又贵又大的商品上,其后果表现得尤为突出。
5.“设计病”(Designeritis)
所有的毛病都因为汽车设计的天然属性而变得愈发严重和明显。汽车制造商雇用的汽车设计师,无一例外都是毕业于汽车设计专业的,他们学习的课程和设计的方法都很相似,就连他们画出来的草图都很像—粗犷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比实际比例要大得多的轮子。
他们固守于自己的圈子,很少会接触到其他的设计领域,不了解新的趋势和潮流。更糟糕的是,汽车设计师的设计往往是为了得到同行的赞许和肯定,而极少考虑成品销售出去之后消费者的感受。他们是最严重的“设计病”患者,丑陋汽车的罪魁祸首之一。 (本文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丁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