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向日本人学什么”的系列专题报道,目的正是希望揭示日本汽车企业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一个已经发展了100多年、技术成熟得几乎让人失去了想象力的夕阳行业里,竞争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
可是一提到成本控制,大家都好像很避讳,因为这个词也已经被人有意无意地妖魔化了。似乎成本控制就等于偷工减料、等于对工人如何苛刻。实际上,成本控制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日本人整体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但是如果你以为日本人的成本控制得好,归因于他们在办公室里如何节约,比如双面打印、取消了厕所里的纸巾而改用手帕等等之类,那么你就被表象所迷惑了。
这些细节实际上是降不了多少成本的,日本企业里普遍这样做的原因,更多地只是培养一种环保节约的企业文化和个人习惯,对降低企业成本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假如生产环节多出了一个废品,你需要节省多少张纸才能弥补回来呢?
美国汽车企业老是抱怨和日本企业的竞争不公平,因为美国汽车工人的退休养老和医疗健康津贴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这是事实,但这也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我们对比一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产品线里,有多少堪称失败的产品,而本田、丰田则几乎每一款车都卖得不错,成本控制的成与败更大的根源还在这里。
对汽车企业而言,最大的浪费,是开发并且投产一款失败的车型——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浪费了。同样开发一款车,别人开发出来以后,在一个产品周期内可以累计销售上百万辆,而你只能销售十万辆,甚至生命周期还没完结就被迫停产,怎么竞争?
做得好的企业并不是产品线有多长,而是每一款产品都能成为市场主流车型,最典型的莫过于东风本田和广州本田,前者只有两个产品系列,后者也只有3个(思迪和飞度实际上是一个系列),但是每个系列产品都能跻身各自细分市场前3名,所以他们的成本才低,这才叫成本控制!
而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厂家仍在盲目地上新车,以拥有一个冗长的产品线为荣,真是一个奇怪而危险的想法。并且新车出来以后,旧款还不舍得放弃。结果不仅品牌受到拖累,而且因为产品线拉长,有限的资源不得不被分摊到过多的车型上,除了得不偿失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实际上,除了捷达(图库论坛)和桑塔纳这两款车型——由于历史原因,这两款车型的确是开辟了独特的细分市场——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很多换了代,而继续销售的,结果都很不好。比如蒙迪欧致胜出来之后,老蒙迪欧仍继续生产,厂家的如意算盘是用老款车去争夺更低端的市场,但结果事与愿违,老款车销量低得可怜,不得不选择停产。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宝来、君威。 青 主
(本文来源:大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