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中国驾驶汽车正变得更加危险。公安部的统计显示,第一季度共发生交通事故7.8万多起,高达1.8万多人死亡,平均每起事故死亡人数为0.23人,相当于美国的40倍,与两年前相比,平均每起事故的死亡人数增加了一成多。
| |
有观点认为,国内汽车的安全性过低是导致驾乘人员伤亡增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某些车型,被指责车身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容易酿成驾乘人员伤亡的惨剧,这将汽车安全问题再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近年来,中国汽车在国外屡屡遭遇的“碰撞门”事件,可以说已经给中国汽车的安全性能敲响了警钟。
2005年,欧洲德国汽车安全机构ADAC对国内某微型车进行了一次碰撞实验,这个碰撞实验的报告,对该车型进行了几乎是全面的否定。
|
虽然这几次国外的测试结果同样受到很多质疑,有些结论并不公允,但“碰撞门”事件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产车的安全性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部分国内汽车新品牌也加装了一些安全配置以提高其安全性,但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高级工程师张文杰看来,汽车的整体安全系数最主要还是由结构来决定的,整车带有逐级吸收能量及抗变型能力的骨架结构才是车祸发生时乘客及驾驶者生命安全的“保障”。如果企业在结构上故意偷工减料并且降低技术要求,这样即使配置了再多的“主动”或者“被动”安全装置,整车的安全性能还是有“心腹大患”。
另外,在C-NCAP的碰撞中,合资品牌在安全性上也遭到了一些质疑。C-NCAP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曾表示,即使在比国外要求略低的C-NCAP碰撞试验中也仅有少数合资车型获得5星,这说明国产合资车型的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国内许多合资车都可以在欧洲市场找到原型,而它们在参加欧洲国家碰撞试验时取得的成绩要比中国制造的合资车在参加更低难度C-NCAP碰撞试验的成绩好得多,这表明,合资车在安全性上离纯粹的进口车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一直以来,国内市场对德系车的安全性普遍显示出较信赖的态度。“德国人对质量的要求有时几近苛刻,他们非常注重内在的东西。”这样的观点已经深入许多消费者的心中,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德系车也不得不屈服于降价的压力,改变自己的理念。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某大汽车厂家对其在中国的一系列产品进行了减配降价的活动,以挽救自己的市场。企业以国内的消费者不需要太高级的安全配置为借口,拿掉了汽车上包括气囊、ABS等在内的许多安全配置。而这种做法,在拉动企业销售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汽车安全性的下滑。有专家认为,为了提高销售而一味降低成本的做法,无疑将给汽车的安全性打上问号,毕竟成本是产品价值的基础,“一分钱一分货”的俗语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