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座谈会,上汽、南汽、东风、二汽等十多家国内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这个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话题是: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这个“以小制大”的问题,南京汽车集团副总经理陆振新的感受尤为深刻,《市场报》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他。
记者:据我们所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过了德国。这么好的发展态势,为什么还要说我们的整车生产被零部件拖住了后腿?
陆振新:我们所谓的整车规模,实际上是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去年销售的750万辆轿车中,合资品牌占85%左右,自主品牌只占15%左右。而在这些产品中,零部件体系的完善占了很大的优势。在汽车技术发达的国家,零部件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在推着整车往前走,而我们则是整车拽着零部件往前走。我们的零部件没有独立的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零部件的系统化、模块化相比,有着10年至20年的差距。要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不会召开这样一个专门会议,来讨论零部件的发展问题。
记者:能简单介绍一下零部件对整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吗?零部件与整车是怎样的关系?
陆振新:我们所说的汽车零部件是一个统称,准确地说应该是零件和部件。灯泡、钨丝、灯座是零件,组合成灯泡就是部件,再加上灯罩、灯架就是总成部件。国内目前零部件与整车的关系基本上是爷孙关系或父子关系,而发达国家已是兄弟关系。因为许多情况下,零部件的创新会使整车品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这样的关系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我们有那么多的合资企业,在这些企业里,零部件与整车的关系是兄弟关系吗?
陆振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合资以后,我们与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越拉越远。因为我们依赖于“拿来”的汽车先进技术,却丧失了自己的开发能力;我们关注于汽车市场眼前的既得利益,却抑制了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总在低层次上徘徊,目前我们出口的零部件大都是初级阶段的粗加工,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出口铁矿砂。
记者:业内对汽车工业要不要有自己的品牌好象一直有争议,有人说现在世界都是一个村了,何必在意这个品牌是你的还是我的?再说了,要创造一个自己的品牌,不仅要花很大的财力与物力,更要加上我们等不及的时间成本,那中国的汽车市场何时才能繁荣?
陆振新:这是个实际问题,如果买一项技术要花100元钱的话,目前靠我们自己的研发可能要花300元,还不算时间成本。但是,技术购买只能是一次性的,你就只能一次次地购买,永无至尽,自己就永远是别人的汽车加工厂。看起来,我们的马路上一下跑起了很多的车子,但这只是短视的虚假繁荣。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没有自己的竞争力,你就永远处在价格链的底端,永远过苦日子。
记者:可以这样比喻吗?别人生产衬衫,我们只能生产扣子。
陆振新:这个比喻很恰当。问题是如果我们安于现状,我们连扣子都生产不了,因为能生产扣子的人太多了,像越南等国家就已经在跟我们抢夺低端产品的市场,他们的劳动力更廉价。所以说,没有自主品牌是没有出路的。
记者:您认为我们能够改变现状吗?10到20年的差距,我们如何赶上?
陆振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跳不过去,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别人用5年完成的事情,我们争取用3年2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去完成。要克服浮躁情绪,认真做好几件事情,抓资金、抓人才、抓开发创新。
记者:关于人才问题,您好像对目前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
陆振新:不是看法是着急。我们培养动嘴的,国外培养动手的,这是教育的差异或者说差距。我们曾有年轻的设计师设计的设备不考虑扳手的空间,螺丝上不上去,就只能看不能用。如果我们的教育都只培养中看不中用的人,我们的事业也就没有前途了。
记者: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据了解,我们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普遍不足,目前大都是占销售收入的1%—1.5%,连国家标准的3%—5%都达不到,更不要说国外的2.5%—3%了。
`陆振新: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明确应该走什么路,就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由小及大,由点到面,从我做起,从这一个做起,哪怕暂时是爬着前行,也必须坚持。我主张用“爬行主义”,自我积累、自主投入、自我上升的方式,自己挖土垫脚,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坚实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