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市场生意到做政府生意,比亚迪没有做好准备
短短数年间,比亚迪犹如过山车,大起大落。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营业收入22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77%,盈利仅2.75亿元,同比下滑高达88.63%,财。财报中分类的三大主营业务——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以及二次充电电池业务的盈利能力均令人担忧。
什么原因令比亚迪由盛转衰?投身新能源,是理性的决策还是冲动下的赌博?比亚迪的时代结束了吗?
财新《新世纪》周刊副主编 王晓冰:
其实我们去年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封面文章,当时影响也很大,做了一组的报道。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提出来,当时比亚迪的危机还没有爆发,但是我们可能已经在那个文章里面做了一些预测。因为比亚迪当时是两条腿走路,用它的在IT和传统汽车领域的这种收入和利润来养它未来在新能源方面的这些投入。我们当时已经提出这种战略,很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战略。比亚迪未来可能也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风险,这个话最后被我们不幸言重。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今年上半年已经暴露的比较充分了。比亚迪现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家现在好奇的是它的这个危机到底有多重。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言,我们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传言,因为随着它的裁员,以及它半年报发出来之后,整个下滑是非常厉害的。
也有很多预测,就是说它今年的整个收入和利润下滑可能能达到80%,伴随着非常悲观的预测的话,它的股价也从高峰80多元,现在已经跌到了只有3块钱,已经接近巴菲特当时入股的价格了。
所以这样一个局面,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讲,有的人就会说比亚迪是不是完了,我们也带着这个疑问,在近期我们南方站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调查。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可能还不像大家想得那么糟糕,不会现在就完蛋,但是确实这个危机之深重也是让大家非常吃惊的一个事情。
企业现在上上下下也都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从我们获得的各种信息来看,危机可能来自于过去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头,比亚迪在新能源的投资上面,大概投了两百多个亿花在新能源的开支上。这个开支并没有如他们所预期的一样,现在就开花结果,部分开始有收获,这个收获看上去还是遥遥无期的。
与此同时,它的另外那条支撑腿,也就是传统的IT和汽车的两个领域,现在都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竞争的形势。
汽车我们都看到了,因为整个汽车的形势本来今年也不太好,再加上比亚迪过去是依靠单一车型来取胜,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一款像当年的F3那样卖得那么火的这样一个产品,F3本身这种产品都有周期性的,也到了下滑的这种时候了,这是汽车的情况。
IT领域情况也不乐观,过去这是它最坚实的一块阵地。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就是Iphone这些智能手机全面占领整个市场。过去这个比亚迪最大的客户是诺基亚,大家都知道在这一轮的手机的竞争中,诺基亚自己也深陷在危机之中,必然带来供应商相应的处在同样危机当中,所以这样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了。
要给支撑力的传统的领域,它现在是给不上劲了,甚至自己还处在一个自保的状态。而过去两年,这种庞大的投在新能源上的这种资本开支现在看不到开花结果的希望,这就是比亚迪的现状。
反过来我们也要从头来看。我们觉得比亚迪,在中国来讲,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一直在这里做实业的一个企业,它有自己的战略,尽管这个战略现在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了重挫。在这一轮的经济的危机中间,很可能是危机比较重的企业之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为什么会到这样一个局面吗?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觉得比亚迪不管它最开始做IT也好,还是后来做最传统的汽车也好,这都是在一个纯市场领域层面的这种竞争。
到后来做新能源。
新能源大家都知道,新能源简单来讲,在现在的这个阶段,还是更多的是靠政府的政策,靠政府的补贴来生存的这样一个行业。它也没有到它能够商业化,完成他它商业化的进程,然后也没有能够大规模商业化的时候。
而且何时商业化这个进程的时间表,也并不取决于比亚迪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预测,完全取决于整个经济的大事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一些安排。所以尽管比亚迪在过去两年间,因为新能源的投资,在中国新能源近两年大家都比较乐见的,所以它也得到了很多政府的扶持,拿到了非常多的资源。
不管是土地,还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给的各种补助,这个都在它的报表里面,在它现在的资本项上,大家都能看到它获取的大量的资源。可是这些资源都需要它拿出同样相应的一些投入配套来进行。
这造成它对新能源的前景过于乐观和时间表的预测这种失误,所以它自己也投了大量的钱进去,然后造成现在这样一个比较危机的状态。所以从比亚迪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对这样一个企业来讲,从做市场生意转到做政府的生意,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跨度。
一个企业是不是做好了准备,就是说你从内部的经营管理,然后从整个战略的梳理,从整个财务的管理等等方面,你是不是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这个是每个企业从比亚迪身上要去学习的很多经验和教训,这也是我们在这次的封面文章中探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更多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从封面文章中再去了解。
上一篇:政策技术市场:国际化的考验
下一篇:丰田与中国共享绿色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