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与一汽突然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专利侵权纠纷,让人诧异。
上周五(17日),道琼斯援引德国《商报》(Handelsblatt)的报道称,一汽仿造大众MQ200变速箱及EA111发动机主要部件,为旗下自主车型配套,共侵犯了后者四项专利。大众在华匿名高管放言,“在真正看到一汽的车型之前(大众认为一汽相关车型预计在2013年面市),两家公司将保持合作关系。”
言外之意,如果一汽自主车型确实如德媒报道所指侵犯了相关专利,大众会不惜解除与其合作关系?这显然是一种意气用词。就在今年4月,一汽大众的合资期限方从2016年延长至2041年,协议中双方还提出要实现“全产业链”以及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合作。截至2011年底,大众在华投资额累计达到124亿欧元(其中绝大多数是分红再投入),今后四年,大众还将和中方伙伴继续投资140亿欧元,用于新能源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工厂的建设,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因此,一汽大众的运营绝对不会受到影响,大众不会傻到因为一点芝麻小利而放弃一整个大西瓜。因此,大众在华匿名高管上述言论只是隔空传话,敦促一汽尽快对此事件表态。但直至目前,一汽方面并未就此事置评。
据外媒揭露,大众方面早在2010年便发现一汽的这一“不轨行为”,并在当年文德恩就知会了徐建一。不过彼时大众只发现一汽侵犯了EA111发动机的相关专利,于是想通过高层友好的提醒方式让一汽不要再将错误继续下去。但此后一汽方面并没有给出让大众满意的答复,侵权行为还在发生。直到今年大众发现一汽不仅侵犯了EA111发动机的相关专利,还染指了MQ 200变速箱。或许一汽方面认为,凭借双方非常不错的合作关系,大众应不会在这些“小事”上过于计较,当然,他们高估了德方的忍耐度。
诚然,出于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一汽的政府背景,就算大众因此事再怎样的怒不可遏也断不会通过法律程序向一汽提起诉讼。可私下协商又不能让一汽轻易就范,于是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向媒体放出风声,希冀借助舆论对一汽形成压力。这种公开指责的方式无异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扇人耳光,会让一汽颜面尽失,但相比诉讼,这种方式显然留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鉴于一汽发展自主品牌的决心以及时下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不会轻易停止大众所指认的“侵权”行为,毕竟一汽的自主道路就这么一两条。此前,一汽出让一汽大众9%股权被外界解读是为了获得技术才作出妥协,如今看来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侵权事件浮出水面后,可以看到一汽在股权转让中所可能承受着的尴尬和无奈。
目前看来,这一尚无定音的事件多少给了我们4点启示:
一、 合资企业看似合作融洽的表象下,中外双方仍旧充斥着激烈的博弈。眼下的和谐,只因为双方的利益没有出现碰撞,今后包括一汽在内的几大集团,旗下自主品牌一旦成气候,与外方或合资公司的产品存在竞争关系,那么这种和谐就将不复存在。
二、 合资外方可以在攫取巨额利润的前提下,在一些价值不大的技术方面对中方伙伴给予扶持,但对于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中方若以为可通过合资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简单地认为外方不会在一些小专利上锱铢必较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
三、 本土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方面仍旧面临不少阻碍,自身的研发体系薄弱;
四、 合资真的换不来技术,尤其是真正的技术。
当然,这一事件也将一个曾被反复提及的命题再次拎了出来,那就是中国汽车业的合资模式究竟还能持续多久——中方对技术的渴求日趋强烈,而外方对技术的封锁依然如故,这种矛盾如何化解?
大众通过媒体隔空指责一汽剽窃专利,偶然背后更多的是必然。不管这一事件最终会如何收尾,都希望今后一汽能以此明志,脚踏实地地发展自主品牌,别再被外方牵着鼻子走。
上一篇:限牌的根本原因在于税收差异
下一篇:库存高企车市低迷期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