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自主:是蜜糖还是砒霜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佚名 日期:2012年09月11日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近日,两部委有关官员同时为合资自主车正名,引发业界一片哗然。消费者乐于接受合资自主车型吗?合资自主的存在,会对当前车市产生怎样的影响?合资自主是否有利于民族汽车工业的自强?针对近日热议的合资自主话题,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聚焦:
合资自主“正名”引争议
近日,在天津泰达汽车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与其让合资企业拿来一流技术我们付出高额费用,不如让他们拿来二三流的产品纳入到自主创新体系中,与民族资本竞争,以提升后者的自主创新竞争力。今后,对待自主和合资自主应一视同仁。如果担心民族品牌受冲击而拒绝合资自主,当初就不该让外资汽车进入中国。9月6日,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在全球汽车论坛上表示,支持合资自主没有问题,是自然的产物,大家别太纠结。在当前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每况愈下的前提下,两部委有关官员同时为合资自主正名,引发了业界对民族工业自强的担忧。
消费者:贪便宜购车但要改车标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已有新车上市的四个合资自主品牌在佛山有现车销售。对比而言,由于D50、630两款车型起步价仅为6万元,且采用建网销售的模式,在佛山市场销量优势较为明显。而广本理念S1、东风本田思铭更多在展厅扮演展示的功能,销量和关注度都不高。
记者调查发现,购买合资自主车型主要原因是车价便宜,但对于合资自主品牌,却没有足够认同,受访的11名车主中有8人冲着“低价老款合资车”的名义出手购买,半数以上的受访车主更换了车标。多数受访车主坦言,明明是合资车的老款车型,很难从心理上认同其为自主品牌。
合资自主,主要是指国内汽车合资公司通过购买、引进外方产品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开发出知识产权归属于合资公司的品牌、车型。当前,已开发合资自主车型的车企,均是通过复活合资品牌过气的老款车型走向市场,其节油和动力等技术显得十分落后,部分车型是采用十多年前的技术。
观察:合资自主冲击自主品牌
近日,两部委有关官员为合资自主车正名,重树合资车企的信心。如果合资自主蜂拥而至,会对车主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民族汽车工业难受益
佛山一自主品牌经销商黄姓负责人表示,在过去20年间,国内汽车产业通过合资换技术的愿望,并没有取得太多成功。尽管合资给国内的汽车集团赚到不少钱,但技术仍牢牢掌握在丰田、通用等汽车巨头手上。合资自主由于受到跨国公司的相互制约,自主创新的空间远比自主品牌要窄。从发展来看,不如给民族汽车工业扶持,通过技术创新追赶国际汽车巨头。
跨国汽车巨头当前应对中国有关部门有关“合资自主”政策的方法,仅仅是将已经废弃不用平台上的老产品拿过来直接复活。事实上,这些已在国外市场淘汰的产品,其技术水平、能耗水平、安全水平、可靠性水平,优势均非常一般。以油耗为例,甚至远远不如自主品牌。而当前佛山在售四款车型,均无法进入节能目录。
二、价格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
某合资品牌经销商周姓负责人表示,从目前上市的合资自主车型来看,主要定位在10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这正是当前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主力市场。如果合资自主车型蜂拥而来,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未来的生存压力会更大。合资自主使用的过期技术,本身并无研发成本,这对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同样是沉重打击。广汽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发传祺车型已耗费了400台试验车,每台车的造价成本是100万元,而直接将淘汰车型拿来当合资自主产品销售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主车型根本不是合资自主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没有一定的支持政策,自主品牌肯定面临生存危机。
三、挫伤自主品牌的创新动力
落后技术车型变身合资自主后,对民族品牌技术革新意义有限。对于大型汽车集团,合资自主车型推出,由于价格的重叠,也会间接削弱他们发展自主品牌的决心。如果合资自主在企业盈利上取得成功,会进一步动摇国内汽车集团倾力打造自主品牌的热情。而民营车企更难通过良性销售循环,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的创新。
四、合资自主很难扩大自主份额
佛山某大型汽车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即使将合资自主纳入自主范畴,仍很难扩大自主市场的份额。当前,使用过气车型复活的合资自主车型,由于其技术落后,很难与合资新车形成正面竞争。而合资自主的定价普遍锁定在5万元~10万元区间,这正是自主品牌的主力战场。不难预见,受政策鼓励影响,蜂拥进入合资自主的车型,将冲击自主品牌的市场。
专家:合资自主不宜大范围推广
有专家指出,合资自主可作为一种尝试,暂时并不适合大范围推广,应该通过摸索,获取成熟的技术合作经验,应确保合资自主企业拥有完全的技术自主,而不是类似合资模式的过度依赖跨国巨头的技术。
纵观当前的车市格局,合资与自主冰火两重天的生存格局,短期内很难改变。当前,扶持自主品牌发展,势在必行。民族汽车工业如果再次错过发展的好时机,未来卷土重来的困难会更大。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舆论导向上,应当多扶持自主汽车工业的发展,例如设立门槛限制多代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合资自主推出过气汽车,还是同堂后老款车不退市,均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方向。
[责任编辑:sasa]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
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