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听政府的还是听市场的?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10月21日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政府应该克制以行政力量推动企业并购重组的冲动,让企业充分发挥自主权,以市场化力量来推进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以此来释放市场活力。
广州汽车集团总经理曾庆洪(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日前在第四届全国汽车论坛上抱怨说,国家有关部门提倡汽车工业重组,广汽集团第一个响应,收购了长丰汽车,但却是第一个“上当”。
曾庆洪说的所谓“上当”,指的是4年前广汽集团因为按照国家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以10亿元收购长丰汽车29%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抢到新规出台后的“头啖汤”,率先重组长丰汽车。但当时广汽正在筹划整体上市事宜,这次股权收购有可能影响到这一计划的推进。当时,广汽集团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政策咨询,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影响,于是才执行了这一收购计划。但是事后,广汽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还是因为所占长丰汽车股份不足、同业竞争等原因遇阻。直到去年,广汽集团才通过另外的途径实现了整体上市,但由于资本市场形势已经大变,因此整体上市并未能给集团带来预期的收获。
从广汽集团的遭遇来看,可以归结为当年广汽集团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时“遇人不淑”,或者是政府部门之间的有关规定出现了打架,如果广汽集团在这起收购行动中有一个对业务更熟的投行做顾问,或许就可以避免这一起意外的波折。现在广汽集团的高管将这起事件归为因听了政府的话而“上当”,这未免简单化了一点,如果广汽集团的整体上市一帆风顺,股权收购未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那么他是否应该像另外一些企业家一样表态“经营企业就要听政府的话”呢?
并购重组,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一种常态。但是,企业在其运作过程中,是应该听政府的还是应该听市场的,却是值得认真思索的。按理来说,并购重组应该是一种企业行为,甲企业看中乙企业某方面的优势,花费资金将其归并到自己旗下,从而让这种优势成为自己可以利用的力量。丙企业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失利而寻求将自己“卖身”到某个实力强大的丁企业之下,从而让自己借助他人的力量获得继续生存的条件。并购重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企业之间的协议谈判,也可以是在资本市场上以市场价收购股权,被并购企业也可以在协议谈判中提出自己的条件,保护己方的利益,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收购甚至可以通过反收购来抵抗。
但是,当政府主导并购重组的时候,并购的这种市场化表现都不复存在,企业只能无条件地听从政府的要求,将一些自己并不中意的企业收进囊下,从而成为企业的包袱。一些不愿意被并购的企业也无从表达自己的主张。这种并购,其实很难实现“1 1〉2”的目标,反而因为并购时的“拉郎配”种下了矛盾而导致新企业矛盾丛生,并产生内耗。这种情况在我国一些并购企业中时常有所发生,与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进的并购重组有很大的关系。
以中国汽车工业来说,2009年3月,国家发布《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要进行兼并重组,其目的当然是希望通过这种并购打造中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实现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最近几年来,不仅是广汽与长丰,包括一汽与夏利、上汽与南汽、长安与昌河、东风与福汽等都实现了并购重组,但这些并购基本上都是政府在推动,很少是出于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因此这些并购并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企业为磨合双方人员的利益而花费大量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企业发展的节奏。
政府以行政力量介入企业并购重组,这是政府对微观经济的一种干预,它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的行政职能改革的要求并不符合。政府应该克制以行政力量推动企业并购重组的冲动,让企业充分发挥自主权,以市场化力量来推进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以此来释放市场活力。而政府则应更注重于事前制订规则和事后监管,让这种企业之间的资本运作保持在法治的轨道上。
[责任编辑:sasa]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
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