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天津一汽这次步子迈得太大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05月30日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前言:对于这家公司把“夏利”当作包袱一下甩掉,试图以一个新品牌冲击市场的作法,我只能说步子迈得太大,当心扯到……。为今之计,只有在战略推进过程中务必小心谨慎,不要落得欧朗一样的下场。
这是我第一次用这种风格的标题。因为天津一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在5月28日的动作没有给我留下别的第一印象。
在这天晚上,这家沉寂了许久的汽车企业在深圳举办了“骏·享·驰骋 天津一汽全新品牌发布会”,发布了自己的新品牌:骏派。按照公司的官方说法,推出新品牌的原因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广大用户对汽车消费的需求”。所谓“骏”,说的是“华车骏马,璞玉浑金”,取其“自古以来就有华美典雅、品质卓越的寓意”之意;所谓“派”,意思是“激情澎湃,潮流时尚”,取其“代表着创新与活力”之意。合起来,“骏派”寓意着天津一汽“用一路超越的激情,塑造潮流经典,同时带给广大消费者更昂扬、更新派的汽车生活,伴随他们体悟生命的激越与感动”。
这个文案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不讨论。但将企业重生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新品牌上,在我看来,真的不是一个好选择。
首先,自主品牌企业的多品牌策略现阶段走不通,这已被实践一再证明。
无论是最初推行多品牌战略的奇瑞、吉利,还是之后实施双品牌战略的长城汽车,最终都回归到一个品牌的发展路径上。为什么自主品牌企业现在走不通多品牌战略?每个企业的原因或许各不相同,但其共性是企业现在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持多线作战。在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不到位的情况下,多品牌战略意味着公司本就不富裕的内部资源分配会被进一步摊薄。天津一汽夏利虽然背靠一汽集团这棵大树,又有来自天津一汽丰田的分红输血,但其实力看上去并不足以支撑成功。
我从这家公司2013年年报中找到这样一组数据:“报告期内,共开展研发项目47个,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稳步推进……T012车型进入号试阶段,A 级三厢车基本开发完毕,即将进入生产准备阶段,多款全新车型也启动了策划、开发工作。这些产品的投放和后续项目的启动实施,将使天津一汽新产品战略逐步落实,为企业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年内同时开展47个研发项目,对这家底蕴不足的企业来说,着实不易。奋发图强的勇气固然可嘉,然而一味地“铺摊子”,对天津一汽夏利来说,绝不是正确的选择。
其次,新品牌塑造绝不容易,成本只高不低。
在一汽集团现有的品牌构架中,无论是“骏派”、“威志”、“夏利”,还是“欧朗”、“奔腾”,都不是子品牌,最多算是车型名称。如果是一个新的车系,在上市前做一些预热宣传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像天津一汽夏利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的并不多。当然,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新品牌塑造的成本并不低,如果按公司总经理田聪明(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 先生所说,为了给骏派旗下所有产品提供最强有力的品质保障,该公司将会“陆续建成并投产的全新产品开发中心、全新动力总成基地、全新整车工厂和监察工厂”,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的固定资产摊销将会更大。骏派在初期就背着这么大的包袱去参与价格敏感度非常高的A0级市场竞争,是否还有竞争力?在这方面,观致的例子值得天津一汽夏利及其母公司一汽集团观察、剖析和学习。此外,如何向消费者解释“骏派”虽然和“夏利”是“一母”所生,但和“夏利”不是一回事儿呢?
最后,“去夏利化”策略不会对公司经营起到助力。
天津一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在致力于“去夏利化”,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其官方网站将自己的简称定为“天津一汽”而不再是“天津一汽夏利”或“一汽夏利”。然而,对这家企业来说,“去夏利化”的策略对企业的经营根本没有帮助。
旁观者同意这样的观点: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下,品牌将是帮助企业胜出的关键。但此处所说的“品牌”绝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得靠企业上上下下一点一滴积累出来。君不见南方那家高大上的合资公司,来苏菲·玛索都请来代言了,却依然被戏称为“屌丝”?在我看来,对于天津一汽夏利来说,将溢价能力低的“夏利”品牌当作包袱甩掉,不是对公司过去的否定,而是对过去的逃避。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它想要向上走就必须先弄清楚夏利为什么会向下走。10年前,夏利轿车的售价就达到了7万元,比同期的吉利溢价能力高。可为什么10年间,它越卖越便宜但销量却越来越低,而吉利却成功地把单车售价提上来了?
同样是在它的2013年年报中,我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公司累计发生研发项目投入总金额21915万元……。项目涵盖整车新产品开发、动力总成开发、国家强制性法规达成、科技创新等”。对这家去年营收不过56.23亿元的企业来说,投入近2.2亿元的魄力值得肯定,但诸如“国家强制性法规达成”这样的项目为什么到2013年才有投资?如果之前没有这种投入,是不是导致“夏利”低档化的原因之一?
对天津一汽夏利来说,惟有把“夏利”缘何低档化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才可能找出公司出了什么问题,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竞争中胜出。而公司“去夏利化”的策略,看似和过去说再见了,其实是以一种投机心理作祟。
综上所述,把“夏利”当作包袱一下甩掉,试图以一个新品牌冲击市场的作法,我是不认同的。这家公司的步子迈得太大,战略推进过程中请务必小心谨慎,不要落得欧朗一样的下场。
[责任编辑:sasa]
发表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
都市风汽车网)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