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品牌传出经销商不满厂家压货集体不进货的消息,不久,该品牌对外宣称,实际情况是厂家正在调整库存结构,并对经销商的销量表现进行末位淘汰制。前者为经销商向厂家的一种“示威”行为,后者则是厂家强调自己强势地位的姿态宣言。
就在今年,国家对汽车行业实施大规模的反垄断调查,并取消了厂家对经销商的授权备案,然而在终端市场,厂商的博弈看起来确是扑朔迷离,谁占上风,似乎还未能见分晓。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品牌基本都建立了类似于末位淘汰制的管理评估体制,只是这种制度的真正作用并不理想。
车市低迷促使厂家加强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简而言之就是将在厂家评估体系中排名垫底的经销商清理出销售网络,从而沉淀下更为高效的销售团队。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品牌基本都会建立这样的评估制度,厂家将其作为一种压力体系刺激经销商们“冲量”,从而保证品牌的市场份额。
这种制度在当下似乎有强化的趋势。而强化的背景是今年车市整体低迷气息浓厚。车市虽然整体保持稳定,但增速放缓越来越明显。而在经销商层面,旺季迟迟不见消费者踪影的忧虑也盘旋在各大车商心头,不少经销商对今年的车市抱着观望态度,即使传统的旺季,也难以达到销售预期。
另一方面,各大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争夺瞬间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品牌的销售目标比往年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因此,厂家对经销商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另外,一些品牌的考核也更为严格和细化,比如以前对销售经理或其他主管级别以上的人员都不考核,今年就开始考核。
但是厂家的设想不一定符合市场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在反垄断的风潮下,经销商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放松,汽车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受此刺激进一步打开,当下厂家和经销商间的利益博弈显得更加谨慎,此时厂家继续强化末位淘汰制,对车商而言,其意义五味杂陈。
更多是一种警示作用
退不退网就看品牌产品力
建议适当降低入网门槛
一位在东莞汽车行业从业十年的资深汽车人士邱先生认为,要强化市场化因素,让竞争更加充分,而不是刻意干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翟卫东认为,要让经销商和厂家双方都有利,这种末位淘汰制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或许是厂家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入网的门槛,让更多经销商加入到销售网络中,不要让资源都集中在几家大经销商手中,也就是说,不要垄断,让竞争更加充分。在这样更市场化的环境下,各经销商自然会更卖力,对品牌整体的销售增量可能提升更快。
上一篇:汽车搭载高科技让车主省心?
下一篇:汽车延保推了多年仍然不卖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