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在中国做大,仅仅靠进口是不够的,必须要加强本土化生产。”
从上汽转投“新”克莱斯勒近两个月后,墨斐(Phil Murtaugh)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明了其在中国重振克莱斯勒的基本战略。
|
独立后的克莱斯勒不惜花重金在全球范围内收兵买马,网罗各路精英,重建了一支豪华的决策团队。但在对中国业务的调整上,大刀阔斧的克莱斯勒反而显得十分谨慎小心,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一方面反映出其对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重视,因为争夺中国市场将是克莱斯勒实现国际化梦想的关键步骤之一。另一方面,克莱斯勒在中国的业务进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与戴姆勒分家之后,其合作伙伴,产品及品牌布局尚不清晰,正确的决策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墨斐这位新亚洲总裁来说,未来的任务将不再是卖好进口车那么简单。
合资之谜
要想在中国加强本土化,选择正确的合资及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目前,克莱斯勒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主要有三个:合资工厂北京奔驰-戴姆勒· 克莱斯勒 (简称BBDC)生产吉普,克莱斯勒300C和铂锐;东南汽车以技术合作的形式生产道奇和克莱斯勒品牌的MPV;另外,在奇瑞,克莱斯勒则与之签订了代工生产小型车的协议。
其中,前身为北京吉普的BBDC是克莱斯勒进入中国的着床之地,目前是克莱斯勒最主要的业务来源。但是,由于戴克拆分等原因,BBDC也要重新确定股比结构。如何维持已有的合作关系并使保护自己独立自主的利益,将是墨菲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墨斐说,“目前BBDC的拆分有几种形式,现在还不能说最终采取哪种模式。”
克莱斯勒中国市场部总经理欧文在采访时也表示,戴·克在中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发展方向是保持目前的状况。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克莱斯勒自己独立出来。
业内人士认为,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在产品上鲜有共性,平台及零部件配套中也难有共享之处,二者在未分家之前在中国也是独立运作。因此BBDC的拆分不会对克在华业务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考虑到合资名额,克莱斯勒极有可能会在名义上独立出来。那么,克莱斯勒的下一个合资名额将会给谁?
墨斐在采访中透露说,他不久之后将会与福建汽车的高层洽谈,探讨与对方的进一步合作,而且不排除与福汽成立合资工厂的可能。
东南汽车现为福汽,日本三菱与台湾裕隆集团三方控股的公司,于去年获权为克莱斯勒代工生产其旗下的MPV。其中,国产大捷龙历经波折终于于今年九月面世,而道奇首款车“凯领”也已在本月下线。
对于刚刚牵手的奇瑞,墨斐说,目前克莱斯勒正在加紧与奇瑞共同努力,将双方的合作协议付诸实施。 “具体开工的日期还没有确定,但是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今年7月,克莱斯勒与奇瑞签订了委托生产道奇品牌小型车的协议。奇瑞将利用其在小型车开发生产中的经验,为克莱斯勒贴牌制造出口欧美的经济型较车。墨菲表示,与奇瑞的合作将不包括中国市场。
此前,克莱斯勒集团的前CEO莱索达曾表示,不排除与奇瑞成立合资企业的可能性。但墨菲表示一切都还要经过进一步协商。
车型之谜
克莱斯勒旗下有三大品牌,JEEP,道奇,克莱斯勒虽泾渭分明,但却多集中在中高端和商务档次,在小型车上则鲜有作为。
目前,在购买力仍十分有限的中国市场上,克莱斯勒的国产车型均为中级以上。更能吸引中国顾客的经济型轿车无疑成了克莱斯勒产品系列中的一大短板,销量也因此难以有所突破。为了扩充车型,克莱斯勒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原型为“赛百灵”的铂锐。但日前,克莱斯勒公关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汽车要闻》,铂锐已无望于本月上市,具体原因不便透露。
墨斐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出了三种可能采取的小车业务模式:“第一种是效仿上海通用引进大宇小车的模式;第二种是买现成的小车技术;第三种,与拥有小车的企业技术合作。”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最终会选择哪种业务模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克莱斯勒的方式。”墨菲告诉记者。
行业分析师对本报称,克莱斯勒要在中国发展小型车,不管采取以上哪种方式,都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购买的技术多具有局限性,很容易受制于人。与其他企业合作则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因此不排除克莱斯勒与东南或奇瑞将有更深入合作的可能。
营销之谜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汽车巨头之一,克莱斯勒却没能像在欧美市场那样如鱼得水。虽然JEEP品牌从1984年北京吉普成立至今已在中国有23年的积淀,但它仅是一个小众品牌,影响力十分有限。主力车型克莱斯勒300C也一直表现不够理想,今年前三季度销量竟不足7,000辆。 而且在中国,除了吉普品牌,克莱斯勒和道奇都属于新面孔,品牌知名度的建设任务艰巨。
与戴姆勒分家之后,克莱斯勒的销售网络更是亟待完善和重建。在BBDC中尴尬的地位让克莱斯勒在渠道建设中难有发言权,许多时候要跟着奔驰走。而且此次三大品牌蜂拥而上,对原来单一品牌的销售网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此,欧文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克莱斯勒与东南汽车在道奇品牌销售方面合作密切,计划今年年底将建立40个经销点。“这个网络将是双方共建,以东南为主导,明年还会继续建。”
业内人士认为,同意与东南合建销售网络并分摊销售利润,也是克莱斯勒急于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一种让步。至于这一网络能否成功,在与上海通用的竞争中分庭抗礼,还有待市场验证。
新的克莱斯勒团队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纳德利(Robert Nardelli),普莱斯(James E. Press)还是墨斐,都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适应在这家私人汽车公司的新角色。他们正在努力进入中国,并努力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