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本田的员工正在为灾区人民捐款
陕汽向灾区捐送的越野卡车
网易特约评论员乐国星:追捐!汽车业再来爱心接力吧
过去的3天,汽车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赈灾热情。但随着灾情的严重,我们的同胞需要更多捐赠。
不少车企已经迅速开始了“二次爱心”的捐赠接力。如奇瑞、广本等。
灾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赈灾更应是随之推进的动态事情。
在灾情刚开始时,相信不少车企没有想到,此次地震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灾害。所以,一些车企的捐助额度不是太高;有些车企囿于内部流程问题,捐助行动没有第一时间展开。一些跨国车企巨头、豪华品牌、某些高利润车企的表现,令网民感到失望,并受到了质疑。
但我们相信,行动比表态更加重要。不少车企的“二次爱心”的捐赠接力,同样值得我们鼓励与尊重。捐赠不应背上太大的道德包袱。
在此次赈灾面前,相对于暴利的房地产业,汽车业的表现可圈可点;相对于王石“捐200万以及足够”的言论,车企掌门人更加低调务实。
是的,我们的心态应该更加从容,但我们心中也同样有把称。车企的表现,足以让我们衡量谁是汽车业的脊梁,谁是最应受到尊重的企业。
我们认为,“二次爱心”的捐赠接力,也为第一次捐赠额度较少的车企提供了爱心弥补的机会。
汽车业的车企以及广大车友们,让我们进行“二次爱心”的捐赠接力:追捐!
这不仅包括目前的赈灾,而且今后还要体现在家园的重建上。[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网易特约评论员王灿彬:企业捐助也要量力而行
最近汽车企业的老总最忙的事情是干什么?不是忙着推新车,也不是准备调整价格,而是讨论为四川地震灾害捐款,似乎与汽车这个主题格格不入,但这场规模空前的捐助大战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卖车,既紧盯着竞争对手,又要符合本身的经济状况不至于太难堪。
我说的要量力而行,绝不是说汽车企业在这场灾难中可以袖手旁观。首先要肯定是,在这场捐助大战中,汽车企业在上周已经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截至15日,已有60家企业响应,共募集资金超过1.7亿元,救援汽车470辆,总值在2亿元左右,无论是反应速度还是捐出的“真金实银”,在国民经济各大行业中名列前茅。与今年南方雪灾中在捐助方面的不作为而备受舆论的责难相比,汽车企业本次的快速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媒体的所列举的排行榜中,汽车企业所出现的频率之多,在所有行业中独领风骚。
老实说,就像国人爱买大车一样,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中,攀比之风也有所抬头。其实客观而言,捐助是自愿的事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助多少是自己的事情,有钱出钱、有车出车,外界是无权干涉其捐的太少。但由于媒体的介入,各种排行榜给企业以巨大的压力,逼得一些企业“打肿脸冲胖子”,仿佛捐少了就是没有企业良心,对不起党和人民。事实上,对汽车而言,关键是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才能考虑为社会多做贡献。[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上海证券报》: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是车企应有的责任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在国人的记忆中或将永远是沉重的黑色。此后的每一分每一秒,揪动着全球华人的心。每个深夜,我们都守在电视前,只为了看一眼那断壁残垣中的同胞是否获救。与此同时,很多人纷纷伸出援手。
作为汽车新闻记者,我欣喜地看到:截至昨日(5月14日),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汽车企业已捐献了超过1亿元的现金。
1亿多元并不能让那断壁残垣变回青山绿水,但这至少令爱的故事延续。在这微薄的金钱背后,传递着汽车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真情实感。作为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汽车业在带给我们便利、令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推高了石油消耗量。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汽车业对环境都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更具有社会责任也是汽车业义不容辞的职责。
企业如人,以小见大。汽车企业对地震灾害的反馈,犹如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内心。[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网易特约评论员杨小林:“舍”与“得” 从吉利比亚迪1000万赈灾谈起
接到网易汽车频道编辑的约稿电话,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为吉利和比亚迪的“1000万”写点东西吧。也许在四川地震的危难关头,来讨论企业“大手笔”赈灾背后的商业逻辑有点不人道,也肯定会招致部分网友得板砖,但是我还是想说:自主品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才更显得中华民族的血脉情深。
我们不能否认,包括大众/本田/丰田/通用/福特和斯巴鲁等跨国公司的国际援助,同样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而且与本土企业捐钱赈灾一样,其背后的商业动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也不能否认,以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哈飞和奇瑞等具备国资背景的企业,他们的慷慨解囊同样是雪中送炭;但是我们更应该铭记:以吉利/比亚迪/力帆等纯民营企业为首的阵营,在关键时刻能够冲在一线,这点尤其显得难能可贵。[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网易特约评论员魏学珍:“那些伟大的公司肯定不是只会挣钱的公司”
其实我们并无心去进行这种攀比和比较,毕竟心意最重要,捐多捐少只是个形式。但当你看到那些动辄卖几十万的奔驰宝马,仅仅“意思意思”的捐40万,100万,而那些每辆车只卖几万元的吉利、比亚迪、华晨数以千万元的捐款时,你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感触。如果这还不算,那当你看到这些国外企业在本次地震捐款和上次印尼海啸的对比时,潜伏在心底的民族“狭义感”就难免要跳出来了。
“如果地震发生在他们国家,不知道这些企业会捐多少?”同事在MSN上抛过来的一个提问确实难住了我,这个答案我无从知晓,因为在这些德国、美国、日本或者韩国近年来好像还没有发生这么大的自然灾害,而我们更加不能知道这些跨国车企会在本土捐多少钱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次大型的新车上市仪式的成本肯定要超过这40万,甚至100万。或许换一句话来说,这次地震远没有他们的一次活动重要。
“在这些企业眼里,捐款只是一次营销活动。而这些已经很有知名度的企业他们认为已经不需要通过这种营销手段来宣传自己了。”同事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但很让她苦恼的是,即便如此,这些企业还是在第一时间、频繁的向她宣扬,他们捐了多少多少,而且要求“能早日见报”。
很明显的看来,他们自以为是的话只是一个用来自欺欺人的谎言。就像他们一直对外宣传的“本地化之后,会更多的关注社会公益活动,和追求企业社会责任感”一样。这些所谓的社会责任感都只是他们为了哄骗车主和媒体的借口而已,他们的真正责任感只有在发生“砸大奔、捶宝马”之后所进行的危机公关时才会显现出来。而对于真正能为车主和公众做点实事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真正关心。
说句实在话,捐多捐少并不重要,但这种捐款的态度和观念却并不能忽视。作为媒体也有责任和义务去为这些献爱心的企业进行宣传,以弘扬这种奉献精神。但如果只是在媒体上作作秀,走个过场,那就很没意思了。
最后引用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的一句话:“那些伟大的公司肯定不是只会挣钱的公司。企业除了挣钱之外,还要回报社会。”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