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
10月30日,首辆国产马自达2(以下简称马2)在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工厂下线。它的到来对于长安福特而言多少有点儿“救世主”的意味。
由于马3命途多舛,马2身兼着长安福特旗下马自达品牌销售翻盘的重任。只不过,渠道改革心愿尚未完结,新渠道的磨合尚需时日,马2此行风险依旧。
马2出世
2007年3月日内瓦车展马2全球首发;今年4月,在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上,马2完成了它的中国处女秀;9月,在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南京分公司中马2试生产成功。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董事、专务执行役员金井?太说:“即将在中国正式上市的新款马2是马自达品牌的又一杰作。”新华信汽车分析师孙木子认为:“马2是同级别车中比较具竞争力的车型,产品本身外形现代,运动的特性也比较适合都市白领。”
对于这款车,长安福特马自达则表现得小心翼翼,关于马2的价格,官方一直缄口不言。据记者从各方渠道了解,马2的定价极有可能在8万~10万元间。虽然长安福特十分不愿意将马2与飞度、标致206等车型进行对比,但重庆龙华集团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顺认为:“从车型上来看,马2是有可能会跟标致206展开激烈竞争,而飞度也在这一区间内。”孙木子则认为:“马2的对手将包括飞度、标致206、POLO,以及接下来可能推出的丰田YARIS。”
在成都,一位标致4S店负责人对马2上市表现出不以为然,“标致206已经多次降价,现在最低配置已经降到了8万元以下,如果马2价格没有竞争力,不可能对标致206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长安福特马自达自身似乎也没有完全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如果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不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再好的车型也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而马3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一位分析人士直言不讳地说。
渠道之忧
去年3月8日,马3正式上市,然而一个月之后,由于一汽马自达和长安福特马自达在销售权争夺上相持不下,最终导致了马3停产。12月25日双方最终在渠道问题上达成一致:长安福特马自达需要自建销售渠道销售旗下马自达产品,2007年为过渡期,2008年1月长安福特旗下马自达品牌将与一汽马自达品牌分网销售。此间由于历经近一年时间销售停置,也令马3元气大伤,其销量一度徘徊在每月2000辆左右。此后马3不得不采取了降价措施以自救。
造成马3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马3错过了2006年车市销售的最佳时机,以致竞争对手后来者先上。更重要的是,马3只是暂时由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来销售,一年后将由长安马自达销售公司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也许并不愿意花太大的工夫开拓马3的市场。
那么,有了马3的惨痛教训,马2又将如何呢?
分开销售
在马2量产之际,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工厂负责人颇有意味地将首辆量产车金钥匙交到长安马自达销售公司总经理藤?稔手中。随着马2登场,一直以来扑朔迷离的长安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也亮相了。
据记者了解,长安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目前人员相对独立。总经理藤?稔此前担任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副总经理安显林此前担任长安福特马自达服务部副总监。藤?稔说:“长安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目前正在全力构筑销售网络,推进新产品的上市,目前一切进展顺利。全新马2很快将通过长安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的全新销售渠道在中国境内销售。”
然而,成都中鹏汽车销售公司一位负责人却告诉记者:“目前长安福特马自达的网络转换并不很清楚,年底没有销售完的马3怎么办,厂家没有通知我们。”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姚雨则对本报记者解释说:“长安马自达销售公司在发展销售网络时,只要是符合要求的经销商都可以申请进入,因此也不排除,一汽马自达经销商也有加入长安马自达销售公司销售网络的机会,只不过,他们必须建一个独立的展厅。”
显然,心急的长安马自达销售公司希望更多借到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的资源,以便快速打开不利局面。
据了解,马3今年的计划产量是39000多辆,而据中国乘用车联席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长安福特在1~9月的马3销量是25220辆,完成全年任务还有差距。不仅如此,明年长安马自达的销售任务还会更繁重。按照计划,明年马3的产量是60800辆。虽然对马自达2的年产量长安福特马自达人士守口如瓶,但是按照相关人士保守估计,马2明年的产量会达到4万辆左右。这就意味着,长安马自达销售网络将面临10万辆左右的销售压力。这对于长安马自达销售公司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副总经理于洪江说:“对马2和马3的新销售网络,我们不好评价,但可以肯定我们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实马3问题出来之后,我们的销量就受到了影响。”这种表态体现了一汽马自达对于品牌分开销售的担心。但是,他又特别强调:“之前马自达已经承诺要将马5投放一汽马自达。”有了这样的承诺,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心中的怨气才得以平息。
如此看来,明年的新车品牌战,注定将有一部分是在马自达(中国)品牌内部展开的。作者:周远征
上一篇:“福田+戴姆勒”项目坚冰未破
下一篇:国内自主汽车品牌换标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