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分合资品牌在国产化过程中减配危机集中爆发,引发广泛关注。为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期待,合资品牌不得不寻找价格更低的供应商,由此给产品质量带来的风险,已经由“潜在”变成了“事实”。
在消费者眼中,过去很多合资品牌产品几乎是“神车”的代名词,这些合资品牌外观精工细作,性能强大,最关键在最受国人重视的质量上,赢得一致认可。
究其原因,外资品牌造车历史较长,技术能力占优势,而且更早进入市场,并以其皮实耐用赢得口碑。这种先入为主的优势经过口口想传,几乎到了“神化”地步。很多消费者购车时,非某某品牌不看、不买,似乎购买该品牌就不存在担忧。
消费者对外资品牌这种无上的信任,实际为后来爆发的维权事件埋下伏笔。消费者在购车时即相信这些外资品牌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当严重的质量危机出现时,他们的“不淡定”就很好理解了。
事实上,每辆汽车由两万多个零部件构成,其组装还要经历复杂的过程,而汽车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其间出现一些问题难以避免。作为汽车制造商,只能尽可能去减少质量问题发生的风险,但并没有办法完全杜绝问题。
因此,市场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神车”,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之下,必定会有少数产品存在质量瑕疵。近年来,合资品牌为迎合国人对高性价比的期待,不得不大量采购低价零配件,由此给产品质量带来的风险急剧上升;特别是由于减配带来的大批量问题,在产品出售后已经难以掩盖。
这些年汽车制造中无论原材料还是人工成本都有很大上升,汽车业早已不是一个暴利行业。消费者应该理解,如果选择一款低于市场平均价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就要接受可能存在的一些质量瑕疵。同时,消费者购车时应该调整心态,市场上不存在所谓的“神车”,只有质量问题相对较少的车。特别是对于那些售价大幅低于预期的产品要警惕,各种减配之下才“成就”了低价,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都有盈利的压力。
上一篇:自主品牌五年内会死掉一半?
下一篇:新能源车不应止于纯电动汽车